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其他 > 百法明門論 > 第一卷《大乘百法明門論》

百法明門論 第一卷《大乘百法明門論》

作者:妙音0 分類:其他 更新時間:2024-04-16 09:35:24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監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學習的教義是《大乘百法明門論》。在正式講課之前,先把研究本論的目的,跟大家作一個簡要說明。我們每個人的學佛因緣,可能不一樣,但是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離苦得樂,希望今生的生命乃至於來世的生命,能夠永離痛苦而得究竟之安樂,這是我們學佛共同的目的。

佛法把生命分成十個法界﹙十個層次﹚──有佛菩薩的萬德莊嚴、二乘的偏空涅盤、人天雜染的可樂果報,也有三惡道苦惱的果報。就學佛的目標來說,以「人」當標準,無不希望來生的生命,能夠從人道而提升到天道;但是天道還不夠究竟,因為天道是無常敗壞之法,「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再進一步從天道出離生死,到達界外涅盤彼岸,乃至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圓成佛道,纔算是真正的離苦得樂。

問題是應該依循什麼樣的方法,才能使令我們的生命增上,乃至成就佛道呢?目標是確定了,但是方法呢?就有各式各樣的解釋。

先看以下外道的說法︰

一、「邪因緣論」:在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中,有一種思想叫「邪因緣論」;該教認為生命的本質,全是大梵天或是上帝所創造的。我們希望下輩子得什麼樣的果報,我們自己不能作主,大梵天、上帝是一切主宰者,主要是他作主的,所以應該以虔誠的態度,透過對上帝、大梵天的皈依祈禱,得到他對我們的歡喜,他自然就會賜給我們幸福與快樂。換句話說,不管我們造善或造惡,生命是大梵天決定的。佛法認為這樣的因緣法不正確,因此叫做「邪因」。

二、「無因緣論」:此教認為生命的現象──為什麼他昇天呢?這件事情冇有因緣;為什麼他墮到三惡道去呢?也是毫無因緣。一切法都是無因無緣、自然而有,冇有什麼理由。其實這種思想就是「撥無因果」─否定因果道理。佛法認為也是不正確。

關於上麵所說的「邪因緣論」跟「無因緣論」,就是古印度九十六種外道思想之本質。佛陀在《法華經》上說:「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十法界每一界的果報,都冇有自性、冇有一個決定性,就是「畢竟空」。在畢竟空當中,生命是怎麼出現的?「一切從緣起」,是依因緣條件而生起的。

「因緣」是什麼意思呢?表示︰生命是可以改造的!

如果生命是無因緣的,那生命就不能改造;人永遠是人,造再大的善還是人、造再重的惡還是人。為什麼?因為人是「無因」產生的。這樣我們皈依三寶、修學佛法就冇有什麼意義。所以佛陀才特彆強調──「一切法,從緣起。」生命的本質,背後有它的因緣存在。

而在「有因緣」教義中,佛教的思想有兩種:

一、小乘思想:小乘法認為因緣就是「業力」,也就是身、口、意的業力。造作善業的因緣,使令你昇天;造作惡業的因緣,使令你墮到三惡道;是你自己造的業力,影響你自己的生命。

二、大乘思想:若以大乘法來說,「因緣」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宇宙萬法就是我們心識的活動。為什麼昇天?因為內心常存善念;為什麼墮到三惡道?因為內心惡唸的勢力強大;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內心具足信、願、持名三種功德。所以從大乘的角度來看:「因緣法」完全決定於你「內心」的造作;身、口、意三業,身業跟口業隻是工具而已。

經典譬喻說:牛在拉車,主要是牛在做決定,車子不能做決定;『牛』是指我們內心的活動,『車』是指身業和口業。大乘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正表示:我們現在每一剎那的心念,都在創造未來的生命──如果你現在起一個善念,就創造未來一個可樂的果報;如果起一個惡念,就創造未來一個不可樂的果報。簡單說:生命的本質是由你的「念頭」決定的。既然是這樣,那我們希望離苦得樂,應該怎麼辦呢?就要改造我們的念頭:

轉識成智。隻要轉變我們的念頭,生命就轉變了!

那麼想要轉變我們的念頭,必須先瞭解心唸的相貌;一定要先瞭解它,才能夠改變它。在整個「唯識宗」教義當中—<五位百法>,對於心識活動的相貌,講得非常詳細,什麼是善念、什麼是惡念,都有明確的定義。透過百法的學習,就會知道如何去斷惡修善,使令生命能夠增上。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生命能夠增上,研究「唯識」就非常重要;透過唯識的教義,來「觀察」我們的念頭、「瞭解」我們的念頭,進一步「修正」我們的念頭;使令我們的念頭改變,進而實現生命的改變。而我們所要學習的第一個課程《大乘百法明門論》,正是《唯識學》最基礎的課程,也是最重要的課程。

壹、解釋經題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天親菩薩造

「天親菩薩」是印度的一位祖師,《百法明門論》是他造的。他當時造這部論,是用印度文寫的,經過唐朝的三藏法師——玄奘大師把它翻譯成中文。因為覺得文字還是太深,所以我們又引用蕅益大師的註解—《百法明門論直解》來講解本論。

我們今年的唯識課程:《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唯識三十頌》,都是選用蕅益大師的註解,我在所有的祖師當中選擇蕅益大師的註解,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蕅益大師有一個基本觀念,就是他認為「性、相」是圓融的。

大乘的思想是強調「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識是創造生命的主要因緣,但是天台宗所指的心識是什麼?是「真如」—「真如受熏」,真如清淨本然,而受我們的熏習;唯識的思想是「阿賴耶受熏」。這兩種思想,乍看之下不同,但是蕅益大師認為這兩種思想可以融通,所以進入本文,你就會發覺蕅祖的註解,處處把唯識跟天台的思想加以融通,我們引用他的註解,將來學習天台教義就冇有障礙,這就是蕅益大師最大的特色——「性相圓融」的思想。

「性相圓融」蕅祖舉出一個譬喻說:就像「畫龍點睛」;唯識如畫龍,把龍的頭、身體、腳、尾巴畫出來;唯識學所詮釋的是一種行布分明,把整個心念雜染的相貌跟清淨的相貌,很明確的分析:什麼是煩惱?什麼是菩提?都有很清楚的界限。煩惱裡麵就有貪煩惱、瞋煩惱、癡煩惱,每一種煩惱都有一個簡明、易懂的定義和相貌,所以唯識學就是把龍畫出來。天台如「點睛」,眼是龍的精髓,龍冇有眼則無神,眼睛一點之後,龍就有神,就可乘雲而飛。

所以唯識學最後的歸處,還是會歸到真如。從「畫龍點睛」譬喻當中,我們就能夠瞭解「唯識」與「天台」之間的關係了。

貳、經文大義

將釋此論,大科分四

我們分成四大科,來解釋這部論:

甲一、論主略史。首先介紹天親菩薩簡略的曆史。

甲二、解釋題目。

甲三、隨文釋義。隨順論文解釋其中的義理。

甲四、結示勸修。

甲一、論主略史

首先看第一科「論主略史」,本論的造論者是「天親菩薩」。這裡分成三大段,第一段先介紹「無著菩薩」的曆史,因為天親菩薩的曆史跟無著菩薩有關係,所以先介紹無著菩薩:

[佛滅度九百年頃,婆藪盤豆菩薩,初於薩婆多部出家,修習禪定而得離欲,思惟空義不能悟入,欲自殺身。時賓頭盧尊者,於東毘提訶觀見此事,從彼方來,為說小乘空義,聞已即悟意猶未儘。因乘神通往兜率天谘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為說大乘空義,還閻浮提,如說思惟即得悟入,時大地六種震動,因此更名「阿僧伽」,此雲「無著」。]

「無著菩薩」的簡要曆史:

這個曆史時代,是在佛陀滅度大概九百年左右,當時印度的小乘部派佛教中,有兩個部派最為興盛:一個是「薩婆多部」就是「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另外一個是「經部」。為什麼取為『經』呢?因為「有部」是著重「論」,「經部」是著重「經典」,所以取名為「經部」。這兩個都是屬於小乘的部派佛教。「有部」傳承小乘的原始佛教,完全是小乘的思想;「經部」就有一點大乘的思想,它是介於小乘跟大乘之間的思想。

「婆藪盤豆菩薩」(無著菩薩本名)他最初是在薩婆多部出家,也就是在「有部」出家,『婆藪盤豆』翻譯成中文叫『天親』,有的是翻譯成「世親」。這裡我再解釋一下:

當時在北印度有一富婁沙國,國王是信婆羅門教,他有一位國師,生了三個兒子。因為國師非常忙碌,整天為了幫助國王處理國事,又要到處宣講婆羅門教法,所以冇時間替兒子立名,因此就把他三個兒子全部立名為「婆藪盤豆」,有次第的分彆…第一兒子名「第一天親」(無著菩薩),第二兒子名「第二天親」(本論作者),第三兒子名「第三天親」(師子覺)。因為父親是當時婆羅門教的有名領袖,對婆羅門教法非常有研究,但是一向很忙,主要是教導大兒子,他的大兒子慢慢對婆羅門教法也有很深入的研究,而且受到當時富婁沙國很大的重視;當時整個國家除了他父親,就是他最有名了。因為第一個天親跟第二、第三天親年齡相差二十歲,所以他的父親就把教育弟弟的責任,全交給他負責,由他為他們上課、傳授婆羅門的教法。

上課一段時間之後,發生了一件事,「第三天親」就是最小的弟弟,生了一場重病,當時病得很嚴重,國家的醫師冇有一個人能夠治好他。母親就很著急,經常去寺廟禮拜禱告。有一天她做了一個夢:夢到她到一深山裡,樹木很高大,樹林當中有一座古剎,這間寺廟蓋得很特彆,是一座很古老的寺廟,她就順著寺廟進去……大殿前有一棵樹,樹下有一塊大石頭,有一位老和尚在石頭上打坐。

老和尚對她說:「妳今生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會出家,其中前麵兩個兒子,都是不可多得的菩薩,而第三個兒子會證得阿羅漢。」聽到這些話之後,她就醒過來了,心想:「不可能呀!我們是婆羅門世家!一直受婆羅門教法的熏陶,我的丈夫還是婆羅門國師,怎麼可能去出家做佛弟子呢?」但是夢境這麼地清楚,她也很疑惑,第二天就帶著生病的小兒子,循著夢境去尋找這間寺廟。果然找到這位老和尚,老和尚就為小兒子說佛教的小乘教法,「第三天親」聽了之後,全身出了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以後,小兒子就很喜歡到寺裡去找老和尚,因為母親特彆寵愛這小兒子,就常帶他去。

「第三天親」接受佛教的思想後,慢慢瞭解佛教,他的大哥為他上課,他就跟大哥辯論,一辯就勝,婆羅門教法當然辯不過佛法,獅子一吼,百獸都要稱臣。第一天親覺得這個小弟最近變聰明瞭,怎麼回事呢?以前我上課,他都完全能接受教導,現在思想比他更高明。心裡想:弟弟到底去哪裡學習這些教法?當她的母親又帶著小兒子去找老和尚時,他也跟去了;他一聽聞佛法,也起歡喜心。後來,第一天親、第二天親、第三天親,三兄弟果真都出家。

經文:『婆藪盤豆菩薩,初於薩婆多部出家』這地方是指「第一天親」。「第一天親」出家後,『修習禪定,而得離欲。』他剛開始是修習禪定,由禪定的力量,使令內心明靜不動,暫時把煩惱給調伏;但是他覺得不究竟,因為禪定還是有相的境界,有相境界都是屬於生滅法,還是有苦惱的。這時他「思惟空義」觀察諸法的空性,因為冇有得到善知識的指導,『不能悟入』,無法悟入空性;他的個性很剛強,就想要自殺。

『時賓頭盧尊者,於東毘提訶觀見此事。』這時候在東方的毘提訶,有一位大阿羅漢叫賓頭盧尊者,他在禪定當中發現這件事情,以神通力來到「第一天親」的地方,為他說小乘的空義。

「小乘空義」主要是闡明:「我空、法有」的道理。生命體的「我」不可得,但一切「法」都是真實的;生死的雜染法、涅盤的清淨法,都有真實性。雖然「法」有真實性,冇有關係,因為冇有一個「我」,「我」就不在生死中流轉,但是生死是真實法,這就是「我空、法有」的論點。

當他悟到小乘空義之後,覺得還不夠,一切法有真實性,不夠圓滿。『因乘神通往兜率天谘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為說大乘空義,還閻浮提,如說思惟即得悟入。』因為當時小乘佛教非常興盛,大乘佛教已經衰微了,想要更深一層的瞭解空義,冇有人可以教他;他就以禪定神通力,一念即至兜率天,向彌勒菩薩求教,彌勒菩薩為他宣說大乘的空義。

「大乘空義」是開顯:「一切法畢竟空,我空、法空二空真如。」但是,這裡的大乘空義,主要是說「唯識空義」—「萬法唯識」的道理;一切法都是虛幻不實,都是由心識所變現的。如果我們的心識迷惑顛倒,就變現「生死流轉」的境界;如果這一念心能夠跟空性相應,就變現「涅盤」的境界,所以「法」也是冇有真實性,是你的心所變現的,這就是大乘空義。

他聽了之後,就從「萬法唯識」的宗旨去思惟,而悟入大乘空性。這時候他已經不是凡夫,而是證得聖人的境界,此時大地六種震動,因此更名『阿僧伽』,「阿僧伽」翻譯成中文叫「無著」。「無著」是他自己立名的,因為他這時候悟到大乘空義,對一切法已經無所執著了。這是講到「無著菩薩」的簡略曆史。

爾後數上兜率天詢問大乘經義,彌勒廣為宣說,隨有所得,還閻浮提,以己所聞,為餘人說,聞者多不生信。無著菩薩即自發願:我今欲令眾生信解大乘,唯願大師下閻浮提,解說大乘經義,令諸眾生皆得信解。彌勒菩薩即如其願,於中天竺阿踰闍國講堂,說《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等,弘通大乘法相唯識之法門,其中以《瑜伽師地論》為唯識宗之正所依。

第二段是把整個「大乘唯識教法的興起」,做一個說明。

『爾後數上兜率天詢問大乘經義,彌勒廣為宣說,隨有所得,還閻浮提,以己所聞,為餘人說,聞者多不生信。』

無著菩薩有這次的經驗之後,對大乘佛法起大歡喜,經常入定到兜率天向彌勒菩薩詢問大乘的空義,彌勒菩薩廣為宣說。他就隨其心中所體悟的心得,還到人間,將自己所聽聞的佛法,為他人說。但是,聞者多不生信;因為當時小乘部派佛教非常興盛,聽到「一切法畢竟空」,如刀傷心,好像用刀割心一樣痛苦。你跟他說證得的涅盤冇有自性可得,他不能接受;他認為「法」有真實性,所以不能相信。

這時候無著菩薩就發願:

『我今欲令眾生信解大乘,唯願大師下閻浮提,解說大乘經義,令諸眾生皆得信解。』他向彌勒菩薩求請,希望這些小乘行者都可以回小向大,信解大乘的法義,希望彌勒菩薩慈悲,能夠從兜率天來到人間,解說大乘經義,使令他們都能夠如實信解。

『彌勒菩薩即如其願,於中天竺阿踰闍國講堂,說《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等,弘通大乘法相唯識之法門,其中以《瑜伽師地論》為唯識宗之正所依。』

彌勒菩薩即如其願,下降在中天竺(就是中印度一個國家),阿踰闍國的一個講堂,講解《瑜伽師地論》及《大乘莊嚴經論》,主要是宣說這兩部論。

一、《瑜伽師地論》

「瑜伽」翻成中文叫「相應」,這個相應不是跟「生死」相應,而是跟「涅盤」相應;說明這個教法的教、行、理,都是相應於涅盤;不論它的言教、一百卷的文字,或者所詮釋的修行方法以及理論,都是隨順相應於涅盤,因此叫做「瑜伽」。外道不能說是相應於涅盤,因為外道雖然修種種苦行--

--有的整天臥在荊棘上麵、睡在有刺的樹木上,行持這些無益的苦行,能不能到達涅盤的境界?不可以!這樣的法門不隨順涅盤,所以不能說是「瑜伽」。

「師」,是指修行人,修行「瑜伽」者叫「師」。「地」是依止的意思,一切草木都依止大地而住;意謂一切修行人都要依止本論的教法而修行。因為這部論廣泛地講到三乘修行人的「境、行、果」(聲聞、緣覺、菩薩的境、行、果),所以《瑜伽師地論》等於是修學佛法的一部廣論,整個修道次第都很清楚,共有一百卷。

二、《大乘莊嚴經論》

本論所謂的「莊嚴」有兩種:第一個是「菩提心」,菩提心莊嚴,也就是「願力」的莊嚴;其次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莊嚴是講「行門」。本論如實地開示如來所說經義,所以名為「莊嚴」。

在弘通大乘法相唯識之法門中,是以《瑜伽師地論》的根本大義,為唯識宗的正所依,這是唯識宗最重要的基本論典;也說明唯識的教法,當初是在部派佛教興盛的環境下,彌勒菩薩應無著之請求,從兜率天下降宣講《瑜伽師地論》,唯識的教法才漸漸的興盛起來,畢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天親菩薩乃無著菩薩之弟,亦於薩婆多部出家,戒行清高,博學多聞,因立誌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毘婆沙論》,凡曆四年,學成歸國,為眾講說,並作《阿毘達磨俱舍論》,弘傳小乘之教義。無著菩薩恐其造論毀謗大乘,乃派人告曰:「我今病重,不久將死,汝可急來!」天親菩薩隨來問曰:「兄雲何病?」對曰:「我今之病,由汝而生。汝不信大乘,妄生毀謗,必致沉淪,我今愁苦,故得重病。」]

天親菩薩即請無著菩薩解說大乘法要,聞即信解,深悔過去所造謗法之罪,即欲割舌謝罪。無著菩薩對曰:「汝先毀謗大乘,欲滅此罪,須當善巧解說大乘。」於是就兄廣學,並弘揚大乘法門。其中因感《瑜伽師地論》文繁義廣,乃於「本地分」中,略錄百法名數,是名《百法明門論》。

─糅合《婆藪盤豆傳》─

本論的作者天親菩薩簡要曆史:

這段文正式說明天親菩薩的曆史,經文分成三小段,先來看第一小段:

『天親菩薩乃無著菩薩之弟,亦於薩婆多部出家,戒行清高,博學多聞,因立誌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毘婆沙論》,凡曆四年,學成歸國,為眾講說,並作《阿毘達磨俱舍論》,弘傳小乘之教義。』

這是講到天親菩薩剛開始學佛的因緣,主要是學習小乘教法,而且相當有心得。我們看經文內容:天親菩薩乃無著菩薩之弟(第二天親),也是在薩婆多部出家,看傳記記載,當時印度的「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在佛教界非常的興盛。天親菩薩的修行有兩個特色:

第一個「戒行清高」,對戒波羅蜜特彆的重視;其次「博學多聞」,有很高的智慧。

『因立誌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天親菩薩最初是從「說一切有部」出家,對於小乘教法有精深的研究,但是他曾看過「經部」的思想,慢慢發覺「有部」有很多地方的解釋,並不圓滿,他希望能夠將「有部」跟「經部」的思想予以融通,同時也想要徹底改善小乘的教義,所以就冒險進入迦濕彌羅國(也叫:罽賓國),去學習《大毘婆沙論》。整個有部的主要教義都是融通在《大毘婆沙論》。

我們休息一下。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