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曆史 > 曹操喊我去盜墓 > 第一百三十八章 活葬!

曹操喊我去盜墓 第一百三十八章 活葬!

作者:我知魚之樂 分類:曆史 更新時間:2024-03-16 02:28:05

-

[]

最重要的是。

這《齊史》雖然與海昏侯墓中的竹簡、木牘放在一起,但後世考古中卻並未發現,也不知是被水徹底泡壞了,還是被人盜走了。

總之,直到吳良穿越之前,考古界也還冇有發現齊國乃至其餘五國自己的史書。

因此後世有關秦朝之前的曆史知識基本都來源於西漢年間司馬遷編撰的《史記》。

儘管有史學家根據《李斯列傳》所記載中的“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推測,當年秦始皇雖然燒了六國和民間收藏的書籍,但秦國官方收藏的書籍並未燒燬。

而後來劉邦先於項羽入關鹹陽之後,蕭何直奔秦朝皇家圖書館,蒐集了大量珍貴的圖書典籍,以至於後來項羽火燒阿房宮,這些史書已經被蕭何提前帶走。

再加上漢朝建立後,世間還有許多活著的六國傳人。

如此司馬遷一邊翻閱蕭何當年搶救出來的珍貴史書,一邊四處走訪尚存於世的六國傳人,才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曆史钜作。

但饒是如此。

這些史學家也都承認,《史記》並不完美,其中有不少謬誤之處,隻能將其評為後世發現的最接近真實的記載先秦史料的钜作,不可儘信。

除此之外。

對於以上的推斷,吳良心中也有疑問。

既然蕭何從阿房宮圖書館中蒐集了大量珍貴的圖書典籍,其中也包括六國史書,那麼為何許多其他秦朝之前的圖書能夠留存到後世,偏偏六國史書就一部、甚至是隻言片語都冇有留存下來呢?

想著這些,吳良終於再也無法按捺自己,當即吹去這部總共有……在動手之前,吳良特意清點了一下,總共64卷之多的《齊史》之上的灰塵……而後極為小心的捧起放在最上端的一卷,又極為小心的攤開竹簡進行檢視:

《齊史》

武王克殷

首封太公於營丘

國名為齊

齊多夷

順者太公順之簡之

亂者太公伐之逐之

國立

……

這就是《齊史》!

吳良當即確定了下來。

這裡麵記載的就是周武王姬發建立大周王朝之後,封薑子牙前往營丘(今淄博東北部)建立齊國的事情。

同時,這裡麵的記載與《史記》又略微有了一些不同。

《史記》中說,當時齊國境內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夷國,夷國不服管教,薑子牙就選擇了入鄉隨俗,不去講究那些繁瑣的禮數,於是齊國很快就安定了下來,逐漸發展成為大國。

而在這個《齊史》中則說,薑子牙到了封地之後,服從他的夷國他就順從當地的風俗,簡化那些繁文縟節,不服從他的夷國,就攻打驅逐,於是齊國很快安定了下來,逐漸發展成為大國。

由此可見,後世學習的自《史記》中總結出來的秦朝以前的曆史,還真是與被秦始皇燒燬的六國史書有著一定的出入。

想要搞清楚真正的六國曆史,僅憑一部《史記》還真就很難還原曆史的真相!

況且吳良隻是看了一眼,便更願意相信《齊史》中的記載。

以史為鑒。

任何一個政權的建立,尤其是像齊國這種空降的政權建立,必然會觸及許多人的利益,從來就冇有通過妥協與讓步可以令對方信服的例子。

大家要是都這麼好說話,世間又哪來的戰爭?

“好東西啊,收起來回去慢慢看,回頭再將其篆刻下來,如果能流傳到後世,也能幫後世的考古界重新審視這段曆史。”

心中如此想著,吳良又小心將這卷《齊史》放回了原處。

他已經想好了,一會叫瓬人軍兵士進來搬運的時候,他一定要在旁邊好好的盯著,命人用繩子將這64卷《齊史》一捲一捲原封不動的紮起來,等回去之後再一捲一捲打開仔細覈對,重新將其編製起來,以供自己日後研讀。

……

做完了這些,吳良繼續在牘室內檢視。

將那些冇有必要刻意保護的竹簡與木牘排除之後,吳良來到了一個存放《論語·知道》的案牘前麵。

這套書籍在後世也是屬於一個史無前例的巨大發現來著。

據說在2017年的時候,考古學家已經完成了對它的掃描,並準備對上麵的文字進行釋讀。

不過直到吳良穿越之前,相關的釋讀內容也還並未公開,也不知道最終會是一個什麼進度,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種竹簡應為泡在水中,就算完全隔絕了空氣能夠長久儲存,等到後世發掘的時候,肯定也不可能完整保留,這纔是釋讀最大的難點。

所以,盜走還是不盜走,這就成了吳良最糾結的問題。

如果他不將其盜走,這些東西留到後世肯定也不完整。

如果盜走,後世考古發掘時就冇得發現了。

不過他卻可以用另外一種更長久的方式進行儲存,或許有可能將完整的《知道·論語》呈現給後世。

要不還是搬吧!

吳良最終還是做了這樣一個決定,至於後世考古發掘時是否還能夠發現這套竹簡,其實也冇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上麵的內容是否能夠傳承下去。

反正他的穿越,已經改變了部分東漢末年的曆史,並且改變了一些三國曆史名人的經曆,現在還去在意後世那群考古學家與考古機構的發掘經曆,未免就顯得太杞人憂天了……

做了這個決定。

吳良在牘室內已經無法再找到更多的東西,終於重新回到門口。

將最開始發現的《築墓記》拿起來認真研讀。

這《築墓記》記載的便是海昏侯墓建造的全部過程。

這座陵墓從公元前68年劉賀被封為海昏侯趕到豫章郡時便開始籌建,曆時短暫的6年修建,於公元前62年完工。

也是同年劉賀便忽然一病不起,不久病逝,年僅三十三歲。

而根據《築墓記》記載,在這座海昏侯墓籌建的過程中,隨劉賀一同南下來到豫章郡的一名叫做“廉石”的方士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不論是陵墓選址,還是修建時的籌備與指揮工作,甚至是劉賀下葬禮儀都由他一人全權負責。

除此之外,這個叫做“廉石”的方士還是一位煉丹愛好者,經常為劉賀煉製一些“延年益壽”的仙丹。

劉賀極其信任廉石。

而廉石最後也儘了忠。

在劉賀下葬時,他痛哭流涕悲痛欲絕,堅持要為劉賀殉葬。

眾人於心不忍,他竟在封墓之前主動跑進陵墓之中守在劉賀棺前不肯出來。

最終眾人勸不動他怕耽誤了吉時,又冇有人下手殺他,便隻好將他活著封在了這座墓中……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