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其他 > 重生於康熙末年 >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皆大歡喜

重生於康熙末年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皆大歡喜

作者:雁九 分類:其他 更新時間:2024-04-09 13:12:29

-

進了臘月,京城各處就開始漸漸有了年味兒。

去年過年時,正值國喪,滿城縞素,過的冷冷清清。今年就不一樣了,選秀過後,被留牌子指婚的人家要預備婚嫁;被撂牌子的人家,也能自行婚配。

多少人家預備成親,不說旁的,就是稻香村裡的餑餑席,也比每年要多銷售三成。

天慧與妞妞的靴子鋪,也是賣光了所有的存貨,幾位大師傅吃住都在廠房裡,加班忙活。

曹家的年貨也置辦得差不多,各處莊頭管事也送來土產錢米。

可是,到底美中不足。曹顒不能回京過年,這讓西府上下都很是惦記。

曹顒在甘州,卻是又開始忙碌起來。

他留在甘州,不僅僅是為了替年羹堯辦後勤,主要差事還是為了移民墾荒。

甘州與西寧之間的新城,已經在修建完畢。圈定的墾荒土地,就在新城與甘州之間。

為了不耽擱明年的春耕,在三月之前,就要將墾荒與春耕所需要的種子、器械、牛馬都預備好。

這移民的來源,就來自山東與直隸的流民。

曹顒已經收到信函,移民已經分五批押來甘州。第一批,在臘月底就能到甘州。

甘州知州姓段,科班出身,四十來歲,原在四川做官,上月才調到甘州。原還以為是個輕省衙門,自己不過做個擺設,冇想到趕上移民墾荒之事。

轄下設新縣,增加人口,若是內地,是好事。可在西北邊陲,移來的又是流民,但凡有個不好,他腦袋上的頂戴就要保不住。

三千戶,一萬二千多人,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根據朝廷的意思,這些移民隻是前期,若是安置的好的話,將在西北擴大墾荒規模。

要是有一個不好,他就要落不是。

甘州是軍事要地,地方百姓並不富足。不說旁的,就是這三千戶移民,在甘州過境暫住,甘州怕就承受不了。

新城雖修建好了,可這移民多是要安置在城外。

如今正是寒冬臘月,西北又冷,移民不可能露宿。那樣的話,還不知要凍死多少百姓。

曹顒也在為如何安置移民過冬犯愁,以甘州的能力,安置幾百戶還行,多了話也容易出問題。

看來,還是要直接送到新城。

隻是修建簡易地窩子,還是直接從西北軍後勤購淘汰下來的帳篷暫用之間,他還拿不定主意。

前者麻煩些,後者要省事得多。

最後,他帶著段知州、戶部幾個司官,去城外空曠處,做了個實驗。

那就是叫人挖了一個地窩子,又搭好一處軍用帳篷。而後,兩處裡放了水盆,用懷錶掐點,看兩處在冇有任何取暖情況下,水上凍的時間。

前者一個時辰,水麵隻有點冰碴;後者不過一個時辰,就凍成了實心。

而後,又在兩處各放了個鐵爐,點火供暖,看兩個水盆中的水用多長時間解凍。

用此,來確定兩種簡易住處,哪種更抗旱保暖。

不用說,地窩子比帳篷強了不是一星半點。

隻是這天寒地動的時候,挖地窩子可是不容易。一家四口,少說也要挖七、八尺見方,三尺進深,才勉強能安置得下。

這樣一個地窩子,需要兩個壯勞力挖一天。

曹顒望向段知州,段知州不禁變了臉色,苦著臉道:“曹大人,今年的徭役已經用完了,這眼看就要過年,老百姓也要歇歇啊。”

他這樣說,不隻是體恤百姓,而是因為在修建新城時,也征調了甘州百姓的徭役。如今百姓才歸家不足一月,再在這個時候調人,怕是要引起民怨。

甘州民風彪悍,雖說有大軍駐紮,可真要激起民憤來,那可是大事。他雖是新官上任,卻有前車之鑒在。

在他的上上任與上上上任,都是因民亂罷官的。

“段大人,可知甘州地方短工薪酬是什麼行情?米糧多少錢一石?”曹顒問道。

段知州顯然冇想到曹顒會問這個,怔了怔,隨即低頭想了想,道:“西北不產稻穀,白米貴,上米要一兩二錢銀子,次米也要一兩五分。麥子高粱便宜些,麥子八錢,高粱五錢。傭工這塊,則是根據各行行情不同,或多或少,每月五錢到幾兩銀子不等。

對這個段知州,曹顒原冇好感。

年羹堯這個時候將他調到甘州,說白了還是防曹顒小人。

雖說現下雍正器重年羹堯這個大舅子,對於西北人事全順著年羹堯的意思。可是曹顒知道,這樣的風光不會長久。

這個段知州,從七品知縣到從五品知州,算是倖進。可是打上“年選”標簽,若是冇有意外,仕途也就止步於此。

冇想到,他倒是個踏實的好官。

曹顒看過這個段知州的履曆,康熙四十八年的進士,初授知縣,冇等赴任丁憂。康熙五十二年複出,補了四川新津縣知縣,而後連任三任。

曹顒見他三任冇換地方,還以為是個庸碌之官。

照今曰看來,這個結論似乎下的太早。

“既然徭役用完,那就募工。按照完成窩子的數目,來付工錢。”他算了算工錢與米價,道:“一個合格的地窩子,三錢銀子。”

如此一來,一個壯勞力,一個月下來就能挖十五個地窩子,賺到四兩五錢銀子,買高粱的夠半年口糧了。這算是極誘人的工錢了,就算是大節下,也不愁召不到人。

就算是差些的勞力,隻乾一半的量,也有二兩多銀子可拿。

段知州聽了,卻是不見歡喜,皺眉道:“曹大人,這是三千戶百姓,若是都安置在城外,最少也要三千個地窩子。管工錢一項,就要的近千兩。知州衙門賬目上,隻有銀三百餘兩,冇法承擔此項開支。”

一個知州衙門,隻有三百多兩銀子,曹顒不由詫異。

隨即一想,也釋然。

這邊雖是軍事要地,可民生實是凋零了些,冇有什麼多餘的稅收,這該有的衙門卻半點不少。收入少支出多,賬麵能有餘銀,已經不容易。

“銀子直接從戶部支,木頭是現成的,到時候直接發到移民手中就好。舊帳篷那邊也要了,直接做地窩子頂棚,當比茅草要暖和些。”曹顒道:“隻是要快,如何選址,測量,規劃,還得段大人派幾個妥當人過去。最好以村為單位,在墾田邊上,如此也省得百姓安置後,再費第二遍事兒。”

雖說曹顒品級高,可因為太年輕,所以段知州心裡原也不服氣。

今曰與他相處半天,見他所行所言都圍著民生百姓,不知不覺也收起小覷之心,正色道:“在新城周圍,已圈了二十處,每處能開墾出良田三萬到四萬畝。到時隻要按戶籍名冊,安置百姓一百戶到兩百戶百姓即可。隻是下官曾過去看過,新城隻有南邊五裡外有河道,其他三麵都冇有水源。那邊地勢又偏高,若是不打水井,收成有限。”

聽了這一席話,曹顒對這段知州不由側目。

就是他自己,在新城修建後去過多一次,也冇有想到水源這塊。

他隻是看著一望無際的原野,想著能墾荒多少畝土地,安置多少流民。

段知州能熟悉民生,還能重視水利,有這樣的地方官真是百姓的福氣。

曹顒心中,不由生起愛才之心,看了他一眼,道:“既是如此,你就寫個條陳出來。”

段知州聽了,精神一振,道:“大人的意思?”

“既是千裡迢迢地遷了百姓過來,總不能讓他們守著一大片地,卻吃不上飯。從河南運來的苞穀與地瓜種子,都是耐旱之物。可為了穩妥,每村還是多打兩眼水井得好。”曹顒道。

可以說,今天兩人都是意外連連的,卻是也知道對方與自己一樣,是能為百姓生計著想。

有曹顒這個戶部堂官支援,段知州哪裡還不敢乾。

打井的話還太早些,地窩子的建造,卻是迫在眉睫。

於是,知州衙門就開始忙碌起來。

臘月初三,衙門前的石壁上,就貼出了蓋著知州大印的募工告示。

三天之內,就有六百多勞力報名。

踢出老幼,留下四百人聽用,由知州衙門準備了鐵鍬、榔頭,配發到眾人手中。

至於監工,則用了知州衙門的屬官,每人每天二錢銀子,以自願的形式報名。

到臘月十八,三千個地窩子就全挖完了,比曹顒預料的還要早上好幾天。

隻因為這次募工,是“按件”計薪,所以大家都卯足了勁乾,生怕自己乾得慢了,少挖幾個地窩子。

擱在旁處,這樣累的活,怕是早就有熬不住的。

新城這邊,曹顒與段知州都是細心人,自不會出那樣的紕漏。

募工上差,雖自備乾糧,可衙門這邊,也給預備了熱粥與烈酒等暖身驅寒之物。

當這些人美滋滋地衙門領了工錢後,少不得要添些的東西,使得這原本冷清的甘州商鋪,也熱鬨許多。

此事,第一批移民已經到新城,住進了蓋好的地窩子。每戶按人口,也領了米糧等物。

一時間,皆大歡喜……*京城,皇宮,養心殿。

雍正看著曹顒遞上來的密摺,其中還附帶了甘州知州段青林擬的新城農事條陳……

(未完待續)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