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曆史 > 春秋魯國風雲 > 第199章 一位傑出的賢大夫

春秋魯國風雲 第199章 一位傑出的賢大夫

作者:千裡草人 分類:曆史 更新時間:2024-03-27 07:50:28

-

臧文仲被公認為是一位博學廣知而不拘常禮的賢大夫,史料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元前639年夏,魯國大旱。

這次旱災特彆嚴重,魯國把各種求雨的方式都用完了,但旱災仍然不能緩解。

魯僖公想到了極端的辦法:燒祭巫尪。

巫尪是兩個概念,即巫和尪。巫指女巫,相對的男巫稱覡。

在當時,巫覡被認為是人與神之間交流的介質,即人的訴求可以通過巫覡達到神那裡,所以往往由巫覡來主持一些向上天求福的儀式。

但是,這次旱災那麼嚴重,遲遲得不到緩解,人們的訴求那麼強烈,而上天冇有聽到,那肯定是巫覡履職不力,這個主體責任大了去了。

所以,魯僖公要懲罰這些巫覡。

尪,指的是病人。

當時,人們認為,按照當時的習俗,病人需要躺在床上,仰麵朝天,上天憐惜他們,擔心天降雨水,就會灌到病人的嘴鼻,使他們不得痊癒。

所以,上天就不願降雨。

這次旱情實在太嚴重了,如果魯國冇有了病人,那上天也就不用擔心降雨會導致病人不能痊癒了。

所以,病人應該為絕大多數未生病的魯國人作出犧牲。

這次旱災過於嚴重,魯國已經將幾乎所有的辦法都用了,包括祭祀山川祖宗、赦免罪犯、賑災濟民、巫覡求雨等等。

但是有一種辦法冇用,應該說到了春秋這個時候大家普遍不用了。但遠古時是常見的,那就是人祭。

在神的麵前燒死巫尪,就是一種人祭。

如果按照魯僖公的辦法,那魯國就會將所有的巫師和病人都給燒死,這得死多少人?

如果魯僖公真下了這道命令,那整個魯國必定人心惶惶,並有可能引發內亂!

許多人對魯僖公的這個想法持反對意見,但要讓國君取消已然決定的事,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誰都不敢說,但執政上卿臧文仲就直言相諫:

“主公不可!燒死巫尪並不能防範旱情,臣以為,旱災之下,國君應該立即修築城池、降低飲食規格、節約祭祀費用、勤於水利農事、鼓勵賑災救濟!”

為什麼要修築城池?

臧文仲認為,國家發生了大旱,勢必引發全國性饑荒,國家因此陷入虛弱。

但魯國周邊有很多東夷小國,還有戎狄部落,極有可能趁火打劫。

修築城池,既是一種保護措施,更是一種警告,警告那些對魯國有覬覦的國家和部落,不要來惹魯國,魯國已經作好了防備。

為什麼要降低飲食規格、節約祭祀費用?

因為人們現在最需要的是救濟,是得到幫助!

當時貴族的飲食和祭祀,有著嚴格的禮製規定,如祭祀必須犧牲,大夫每天要殺牲畜等,可謂是當時最浪費的兩個方麵。

你國君率先垂範,要求士大夫們節約用度,將財物積累起來,用於救濟百姓。

為什麼要勤於水利農事?

一方麵臧文仲建議緩解旱災不能僅僅指望老天,還要指望老百姓,要發動老百姓加強溝渠建設,引水灌溉。

另一方麵,旱災在全國肯定有的地方嚴重,有的地方相對好一點,甚至有的地方冇有。

那就要訓導旱情相對較好的地方,加強農業生產,努力確保收成。

為什麼要鼓勵賑災救濟?

一般情況下,賑災救濟是國家層麵的事,但由於旱情嚴重,國家財力有限,已經不堪其負了。

那就需要發動豪強地主、有錢商賈、公卿大夫捐錢捐糧,幫助國家渡過難關。

最後,臧文仲懇切地對魯僖公道:“主公,巫尪本無罪,旱災也不是他們引起的,無罪而處死,這就亂了國家法度。

國家法度亂了,上天定來懲罰,這樣隻會加重旱情。

退一萬步講,如果上天希望主公燒死他們,那又何必讓他們出生呢?

如果這不是上天的旨意,主公卻燒死了他們,那他們肯定心懷怨恨。

他們既然能夠引發旱情,此時又心懷怨恨,那一定銜恨報複,就會給國家帶來更嚴重的旱情。

臣勸主公,無論如何要打消燒死巫尪之念。”

魯僖公聽後默不作聲,但最終還是采納了臧文仲的意見,立即修築城池、降低飲食規格、節約祭祀費用、勤於水利農事、鼓勵賑災救濟。

這一年,魯國的旱情確實嚴重,收成嚴重下降。但由於措施得當,所以並未發生什麼社會問題,也冇有外敵趁機入侵。

這正是臧文仲執政時期著名故事之一,體現了臧文仲的執政理念和人本思想。

當然,與臧文仲同時代的,還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賢,那就是前麵我們講過的儒家四聖之一的和聖柳下惠。

柳下惠當然也是為魯國作出巨大貢獻的,但他的貢獻主要的是曆史文化貢獻,主要影響著未來。

臧文仲的貢獻主要的是治國理政,主要影響著當下。

一個處於江湖之遠,一個身居廟堂之高,都令人敬仰。

再見了,賢大夫臧文仲先生,你的功績,很多年很多代以後,魯國人還在提起,一直懷念著你。

甚至直到現在,讀史的我們,仍對你敬仰不已。

臧文仲去世後,其卿位由兒子臧孫許繼承。

魯國政壇此時的卿大夫是公子遂和三桓宗主,即叔孫得臣、季孫行父、仲孫穀,再是臧孫許。

臧文仲死後,卿大夫中位序第一的公子遂,憑著這幾年連續為魯國立下大功,自然就成了執政上卿。

那魯國,就由他們去主導吧。

公子遂同誌,你做好準備了嗎?

這裡,我們再講講對古人的稱謂。

關於稱謂,如柳下惠,我們是以其諡號尊稱他的,如按當時他的名,則是展獲、展禽。

但三桓的各位宗主,我們到現在還是以其當時的名呼他們的。

而臧文仲,則生前稱臧孫辰,死後稱其諡名,臧文仲。

對人物的稱謂,但凡是國君、天子、非常有名望的先賢,我們都按諡號來稱呼。

其餘的,我們儘可能按當時的名來稱呼。

因為諡號太多,容易搞混。而人名加上其姓氏,應該是相對唯一的。

對有的先賢,我們則用後世普遍采用的尊稱,如孔丘,我們稱孔子。還有老子、晏子等。

春秋時期,士大夫們往往自稱名,人稱字,後人稱其諡,對有名望的人,往往還可以用“夫子”以示尊敬。

如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人們當麵會稱他孔夫子,背後會稱他仲尼,他自稱為丘。

至於諡號,孔子一開始冇有人給他定諡號,他去世時魯國國君魯哀公稱他為尼父,這個也不是諡號。

尼是孔子之名,父是尊稱,並非認他為父親之意。

後世許多帝王則不停給他各種封號,其中比較普遍的是“宣”。而二千多年以後的人們,則尊稱他為孔子。

再舉兩例。

齊國相國管仲,姬姓管氏名仲,字夷吾。自稱仲,人稱夷吾,後人尊稱管子。

齊桓公尊稱他為仲父。這個父,與魯哀公尊稱孔子為尼父一樣,是一種尊稱,並非真的認了管仲為父親。

春秋時期,我們會看到很多名字後帶父字的人,這是後人對值得有德行者的尊稱。

又如後世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我們都說他複姓諸葛,其實這個諸葛之姓,是諸和葛兩個氏的結合,最早應是葛氏,葛氏淵源於伯益,伯益受舜賜姓為嬴。

其後裔建有葛國,葛國被滅後,國人以葛為氏。後遷入諸邑,以地為氏,形成諸氏。也有連兩氏為一氏,故形成諸葛之氏。

故諸葛亮,贏姓,諸葛氏,名亮,字孔明,諡號忠武(死後受封忠武侯)。自稱亮,人稱孔明,蜀國皇帝劉禪尊稱其為相父。

這個父,並非是我們現在想當然的父親之意。

也就是說,在先秦時期,其實人們是不能隨便認個父親的,這是嚴重違反人倫禮製的。

認個父親的事,是後來纔有的是,如乾爹、義父等。

不過諸葛亮還有個號,臥龍,那是一定的文化圈子裡用到的。

如諸葛亮在國政事以外的個人詩文作裡,應該會用臥龍。這個圈子裡的其他人,也會稱尊他為臥龍先生。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