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曆史 > 春秋魯國風雲 > 第463章 孔子開除仲孫何忌和南宮閱

春秋魯國風雲 第463章 孔子開除仲孫何忌和南宮閱

作者:千裡草人 分類:曆史 更新時間:2024-03-27 07:50:28

-

第463章清理門戶:為什麼孔子要開除仲孫何忌和南宮閱這兩名弟子?

子家羈,他的睿智,遠見,忠誠,守節,深深打動了讀史的我們。

一開始,魯昭公與子家羈商議要討伐季氏,但子家羈表示了反對。為了讓魯昭公放心,他從此就居於魯宮,以免此等大事泄露。

結果,正如子家羈所料,魯昭公討伐季氏反而遭到慘敗,不得不流亡。

魯昭公流亡去了齊國,子家羈苦口婆心勸他,不要把希望寄托於齊國,而要第一時間求晉國相助。

但魯昭公不聽,結果齊國隻是給魯昭公畫了一個大餅,搞了一出虎頭蛇尾的鬨劇,根本冇有真心幫助魯昭公回國。

就在叔孫婼調停魯昭公和季孫意如矛盾之時,子家羈再次苦勸魯昭公第一時間回國。

但魯昭公又不聽,最終失去了國內支援力量,不得不靠著齊國勉強在鄆邑支撐。

再到後來,魯昭公終於聽取了子家羈的良言相勸,赴晉國求助。

但由於晉國已經輕視魯昭公了,魯昭公僅僅努力了一年又失去了信心,再次求助齊國。

子家羈就一直勸魯昭公彆對齊國抱任何幻想,結果魯昭公果然不被齊國待見。

直到這一次,魯昭公獲得了最後一次回國當國君的機會,子家羈再次勸魯昭公放下架子,先回國再說。

但魯昭公仍不能把握機會,最後,子家羈獻策讓魯昭公偷偷溜走,但此時魯昭公已經不可能回國了。

子家羈被後人讚譽爲富有遠見的智者,但他所輔佐的魯昭公實在是一堆扶不上牆的爛泥。

突然想起後世一個人,阿鬥,扶不起的阿鬥。

彆了,魯昭公。

彆了,子家羈。在三桓當政的魯國,對魯昭公忠心不二的子家羈自然不會有屬於自己的舞台了。

但是,在魯昭公流亡國外的長達八年時間裡,除了子家羈、臧孫賜等人忠心追隨魯昭公外,還有一個人,也毅然走出了魯國,奔赴國外。

他要憑著自己的努力,幫助自己的國君回到魯國。

這個人,正是孔子。

我們講魯昭公的故事,已經將自公元前517年至公元前510年這長達八年的魯國政壇主要故事給講了。

但在政壇之外,還有孔子,也在春秋舞台掀起了屬於他的風雲。

魯昭公起兵討伐季氏,最後失敗逃亡去了齊國的時候,孔子正在給他的學生講課。

這個時候的孔子,年僅35歲,但他已經開始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課程體係。雖說還不完善,但已經足夠當時的弟子們學習了。

這套課程體係,具體來說就是圍繞著培養“文、行、忠、信”四方麵的人才,設立“德行”、“政事”、“文學”、“言語”這四門學科。

當然,孔子的學識太淵博了,再說也冇有關於這四門學科具體包含了哪些必修課,我們也不好妄言。

但從相關資料中,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孔子對每一名弟子都並非要求這四門學科儘皆精通。

對有的弟子,孔子隻要求掌握一門就足夠了。甚至對於某一門學科中的具體教育內容,孔子對於不同的弟子要求的也不一樣。

舉個例子來說,就是對某事的看法,孔子根據弟子的個人特點,給予不同的解答。

據說,仲由和冉求都曾經向孔子請教過一個問題,具體講就是如果手頭有一個自己覺得不錯的想法,是不是應該立即付諸行動。

當時,孔子對仲由是這樣說的:如果家裡還有父兄在,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聽聽他們的意見,如果他們都認為可以,那纔可以立即付諸行動,哪能想到一出就是一出,隨便就去做呢?

而對冉求卻是這樣說的:為什麼不去做?有了好的想法,如果不立即付諸行動,那還要想法做什麼?

這下把另外一個弟子公西華給搞糊塗了,他直接問孔子:“夫子,這算什麼?夫子給子路和子有截然相反的兩個指導意見,讓他們怎麼做?”

孔子看了看公西華,笑道:“按老師講的做啊。子路這人,性格毛躁,遇事輕率,他認為自己有了一個好的想法,不見得是真的好想法。

所以應該多請教他人,要三思而行。他需要的是控製。

子有這人,果斷不足,謹慎有餘,他認為自己有了一個好的想法,那應該是深思熟慮過的。

所以子有應該立即付諸實踐,不能讓想法總是隻停留在想法層麵。他需要的是激勵。”

這是一個很著名的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唸的實踐。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忠君是其中一方麵重要內容。

這也是孔子希望天下諸侯都能克己複禮的一個重要思想,但是,公元前517年發生的魯國內亂,讓孔子對魯國大失所望。

在孔子看來,連國君都被趕走了,這樣的國家已經徹底拋棄了忠君思想。

在這場魯國事變中,孔子尤其對自己的兩個弟子非常失望,那正是孟氏家族的兩位大佬,仲孫何忌和南宮閱。

當時,魯昭公率人圍攻季府時,孟氏家族在觀望了一陣後,終於選擇救季氏而反國君,這讓孔子非常生氣。

據說,訊息傳來,孔子當時就失了儀態,將一卷正在讀的竹簡重重摔到了案上,氣憤道:“哪能去攻擊國君呢?再怎麼樣,都不能攻擊國君!這兩人,不再是丘的弟子了!”

將對仲孫何忌和南宮閱的憤怒發泄了一通後,孔子冷靜了下來,陷入了沉思。

曾經的魯國,是全世界最講禮儀的國家。自己開辦私學,招收弟子,正是藉此政治背景,這纔有了來自列國諸侯的弟子慕名前來學禮。

但如今的魯國,卻成了全世界最踐踏周禮的國家。周禮的核心之一,就是忠君。

但魯國卻出現了權臣驅逐國君的情況。自己該怎麼辦?

難道國家成了這個樣子,自己還在這裡厚顏無恥地宣揚禮教文化?

禮教如果不能讓國家安定,那還有推廣的現實意義嗎?

不,魯國出現這樣的嚴重問題,正是禮教得到了廢棄之故!

孔子堅信禮教冇有任何問題,如果一個國家自上而下人人都遵循周禮,那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導致今天魯國這樣的情況發生。

但這僅僅是道理,現在的魯國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根本不講道理,不講禮儀!

說穿了,魯國廢棄了禮教文化。

所以孔子很傷心,因為自己的禮教文化在魯國根本無法推行下去了!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