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其他 > 大秦:朕準你當鹹魚了嗎 > 第897章 原來是虛驚一場?

-

在中國以及日本得到了相當高級彆的私下接待,卡爾教授覺得自己在朝鮮應該也能得到不錯的接待。然而到了朝鮮之後,隻有剛建立2年的朝鮮科學院院長尹泰達帶著不冷不熱的神色接待了他。除了最基本的友好問候,尹泰達又問起卡爾教授,此行的目的何在。

卡爾教授在朝鮮待過1段時間,看到對方這反應,就知道對方完全不歡迎自己,卻不明白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尹泰達院長也冇問太多,交談幾句後就問道:“卡爾教授準備什麼時候離開?”

被這麼問,卡爾教授明白了朝鮮官方並不歡迎自己。既然對方如此態度,卡爾教授隻能答道:“等我見過幾位老朋友,就準備離開。”

尹泰達院長點點頭,“需要我幫忙麼?”

卡爾教授見對方連最基本的問題都給取消了,“不必,我會自己聯絡他們。”

“既然如此,我就不打擾卡爾教授了。”尹泰達院長說完,立刻起身告辭。

看著尹泰達的背影,卡爾教授感覺這位根本就不想與德國方麵有什麼接觸。隻是因為最基本的禮貌,朝鮮科學院院長纔出麵接待。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證明瞭這種感受,當卡爾教授聯絡舊相識之時,對方全部很禮貌的表示,自己歡迎卡爾教授到朝鮮,但是他們太忙,冇辦法接待。

既然朝鮮這邊如此態度,卡爾教授隻能選擇乘飛機歸國。在飛機上,卡爾教授雖然失望,卻冇生氣。將此事進行1下地緣政治的分析,就能發現朝鮮這麼選擇也很合理。

卡爾教授在朝鮮的舊相識也是學者,雖然水平馬馬虎虎,稱不上1流,卻也不至於對世界1無所知。若是讓這些人構建世界大戰略,他們力有未逮,讓這些人理解基本的國家往來,卻不至於想不明白。

雖然朝鮮理論上要被中日兩國進行為期10年的托管,現實中,中日兩國在朝鮮都冇有駐軍,政權移交的非常順利,實際上可以認為朝鮮已經恢複了政治上的獨立。

朝鮮的經濟已經被整合進了東亞聯盟之內,尤其是東亞煤鋼同盟的建立後,朝鮮的礦產得到非常有效的開發,朝鮮通過從中日兩國貸款,在購買中日兩國的設備,建起了朝鮮自己的冶金產業。作為1個經濟上處於附屬地位的國家,拒絕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是明智的選擇。

從民族情感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上隻有中國為朝鮮的國家獨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他國家即便談不上是朝鮮的敵人,也絕不是友好國家。朝鮮冇興趣與德國勾勾搭搭,也冇有理由與德國拉近關係。既然中國已經降低了與德國的外交關係,朝鮮這麼對待卡爾教授,已經算是非常有禮貌了。

搞清楚原因所在,卻不能讓卡爾教授感覺到任何開心,機艙內的噪音更令人不快。但是隻用了1天時間就回到了柏林,下了飛機之後,卡爾教授聽到了熟悉的鄉音,看到了到機場來迎接自己的妻兒們,歡喜之情油然而生。

家庭的歡樂很快驅散了所有不快的心情,回到家,卡爾教授的兩個兒子就告訴父親,他們已經進入德國政府工作,這讓卡爾教授感覺很開心。不過作為父親,作為1名學者,卡爾教授還是板著臉,對兒子們提出了要求,“對待工作,要抱著誠懇的態度。決不能認為有所仰仗,就可以怠惰。你們的個人價值,是在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基礎上得以體現……”

兒子們聽的很認真的模樣,至於這話是不是真的被聽進去了,卡爾教授也不是很有信心。他見過很多人,其中有不少極為優秀的學者。這些頂尖學者們無1例外都有著強大的內生動力,與這些人相比,自己的兒子們不過是很普通的受過教育的人而已。

不管兒子們如何,作為父親,非得這麼教育他們不可。等談完這些,卡爾教授家的晚餐才正式開始。卡爾教授的夫人有些高興的告訴卡爾教授,夫人的家人已經得到了榮譽雅利安人的證書,有了這個證書,至少保住了工作。

卡爾教授有軍校與大學的受教育經驗,在兩種教育機構裡都有不少朋友。聽到夫人的講述中不經意提及的納粹政府開始對教育體係進行清洗,心中有些遺憾。但是卡爾教授認為這是冇辦法的事情,納粹黨的支援者們需要看到國家的改變。

猶太人並不等於猶太奸商,猶太奸商大多是德國上層的狗腿子。現在德國人民對痛苦生活的承受能力已經到了極限,此時非得找出“敵人”來承受人民的憤怒。學界裡麵並非人人都是真正的學者,基於利益的鬥爭十分激烈。納粹黨的行動會被那幫齷齪人利用也是冇辦法的事情,而且卡爾教授對自己也有很清晰的定位,成為德國科學院院長是因為希特勒個人的決定,因為這個職務,卡爾教授會遭到非常多的攻擊。

“謹言慎行吧。”卡爾教授用他非常喜歡的中國成語提醒自己的妻兒們。

在家隻休息了1天,卡爾教授就被希特勒召見。除了正式給與德國科學院院長的聘用證書之外,希特勒對於這1趟東亞之行很在意。卡爾教授也準備好了報告,希特勒聽的很認真,尤其是聽完卡爾教授對中國降低中德外交關係的分析後,先抬手讓卡爾教授停下講述,自己揹著手走到了窗戶邊向外眺望。站了好1陣,希特勒才轉頭對卡爾教授說道:“教授,您認為中國對德國的判斷,會對世界其他國家造成影響麼?”

卡爾教授搖搖頭,“頂尖地緣政治學大師的話,總是會在事後才被認同。抨擊您會發動戰爭的人在幾年前就這麼講,您認為世界其他國家相信麼?”

希特勒微微點頭,心中那1點擔憂也消散了不少。就如卡爾教授所說,指責希特勒會發動戰爭的人如過江之鯽,不可勝數。就在去年德國總統大選中,德共與德國社會黨都在競選中宣稱,選擇興登堡就等於是選擇希特勒,選擇希特勒就是選擇戰爭。

麵對這樣的抨擊,希特勒當然大罵德共與德國社會黨在胡說8道。私下裡,希特勒對這兩個政黨領導者的優柔寡斷十分不解,既然很清楚事情會這麼發展,這兩個政黨依舊采取了議會鬥爭的模式,而不是果斷的采取強硬手段。這不是自取滅亡麼?

親自取締了德共,德國社會黨等政黨後,希特勒更堅信自己的理念。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相信選舉的廢物,這些廢物還洋洋自得的認為自己代表了民意,以為靠妥協與恐嚇就能解決問題。當年的俾斯麥首相就看透了這些廢物,坦率的宣稱,“解決難題的手段並非在議會中毫無用處的辯論,而是靠鐵與血!”

就過去十幾年的國際變化來看,何銳無疑是俾斯麥1樣出色的領袖。何銳並不恐嚇其他國家,而是通過各種鬥爭手段贏得中國的利益。既然卡爾教授認為何銳對納粹的看法並不能影響世界其他國家,希特勒也安心不少。畢竟,誰都希望有1位知己,但是誰都不喜歡自己的所有謀劃都被其他人看的清楚透徹。

卡爾教授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分析當下的經濟形勢,當下最有活力,也願意進行貿易的國家就是中國。但是德國卻因為法國的關係很難與中國建立官方推動的全麵經貿關係。反倒是美國因為國內經濟局勢的需要,有大量投資德國的需求。

希特勒早就聽卡爾教授分析過這些,負責德國經濟工作的沙赫特也做過同樣的分析,卡爾教授不過是親自去確認了1下而已。希特勒當下不缺為他分析局麵的人,他缺乏的是提出解決問題辦法的人。等卡爾教授講述完,希特勒問道:“教授認為有什麼辦法解決麼?”

卡爾教授當即答道:“我認為可以利用美國的投資,讓1些德國企業到中國開廠。中國的市場需求非常大,對於高階技術的需求更大。我相信這樣的投資能夠在很短時間內獲得豐厚的收益。”

希特勒愣了愣,冇有立刻回答。他認同卡爾教授的學術能力,卻從來不認為卡爾教授是1個經濟學專家。思忖片刻,希特勒問道:“這是中國方麵的要求?”

卡爾教授趕緊搖頭,“不,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希特勒聽完這話,又揹著手站起身,來回走了幾步,希特勒說道:“教授,現在德國需要建立1個儘可能不依賴世界金融的經濟體係。您很清楚,世界的金融波動給德國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卡爾教授當然知道希特勒的擔憂,納粹黨內部對外國資本也頗有牴觸。導致德國當下困境的罪魁禍首中,凡爾賽和約的壓榨是其中之1,魏瑪政府那些不當人的政策是其中之1,美國資本同樣是其中之1。

1924年,美國為了讓德國經濟能夠運行,能夠有錢償還戰爭賠款,搞了1個楊格計劃。大量美國資金湧入德國,使得德國經濟快速恢複。1929年的美國經濟危機使得美國抽回資金,德國經濟1落千丈,陷入到當下悲慘的局麵。納粹黨是在這次經濟危機中掌握了權力,自然對於國際資本對德國經濟的影響有著極高的警惕。

卡爾教授解釋起自己的政策,“根據我對中國的觀察,中國已經獲得了重工業的技術,並且以令人讚歎的速度掌握了這些技術。中國也有豐富的勞動力,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輕工業企業同樣發展的非常迅猛。以德國的工業發展經驗,中國現在需要的是那些需要時間積累才能出現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能夠為重工業與輕工業提供專用的設備,解決那些細節問題。德國在這些領域上有很大優勢,而且德國經濟危機中,這些企業受到的傷害又是最大的。”

希特勒能模模糊糊的理解卡爾教授講述的內容,他不解的問道:“教授,您是從哪裡得到的靈感呢?”

卡爾教授不得不據實以答:“這是我與日本平豐盛總統交談時候得到的想法,日本工人工資不高,對華出口的產品靠廉價進行競爭。日本人口不到5000萬,其產能有限。中國自己也有大量同類企業,使得日本工業品的利潤率很低。日本發現能夠有足夠利潤率的產業,就是方纔我所介紹的那些產業。日本總統平豐盛教授希望德日能夠在這個領域合作。我個人認為,與其和日本合作,不如直接由德國在中國進行投資。德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錢,可以利用美國的貸款。”

希特勒冇想到卡爾教授這麼1位地緣政治學家竟然提出了1個經濟建議,由於希特勒自己也不是經濟學的行家裡手,得依靠德國經濟饑學專家,便讓卡爾教授把思路再整理1下,如果有需要的事情,就會請卡爾教授出麵。

送走了卡爾教授,希特勒思索1陣,纔派人去請沙赫特博士。裡賓特洛甫已經從蘇聯回來,帶回來了蘇聯願意與德國進行貿易的共識,這讓希特勒感有些訝異。德國魏瑪政府就已經與蘇聯有不少合作,從經濟到軍事的都有。那種合作屬於小規模合作,蘇聯方麵始終冇有提出1個全麵經濟合作的框架。以納粹黨對蘇聯的理解,他們認為蘇聯冇有提合理的合作框架的能力。

裡賓特洛甫帶回來的口頭協議,讓沙赫特都很驚訝,希特勒也感覺很意外。沙皇俄國時代,俄國的工業發展模式是以俄國的關稅或者礦產資源為抵押,1股腦的引進法國、德國、英國的技術。俄國自己並不具備1個完整的工業體係。

這次的口頭協議中,蘇聯明顯不再是那個隻能引進的國家,而是在1個工業體係的基礎之上有所取捨的狀態。希特勒與沙赫特都不太相信蘇聯擁有了這樣的實力。但是裡賓特洛甫卻講述了他親眼所見的內容,並且認為蘇聯雖然不具備西歐與美國那樣強大的工業實力,但當下的蘇聯已經不再是那個隻會買工廠的俄國,這個**國家不僅有著重工業實力,在輕工業方麵取得了長足的緊張。

在裡賓特洛甫的描述中,蘇聯普通人基本都有很得體的服裝,有自行車,1部分蘇聯人甚至能夠開的上摩托車與汽車。這種程度的確冇辦法與西歐國家相比,但是相較蘇聯中歐與東歐國家來說,蘇聯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經處於優勢。

對此,沙赫特明顯表現出極大的不信任,雖然冇有當麵抨擊裡賓特洛甫誇大其詞,沙赫特還是表示他會對此進行調查。按照時間來說,沙赫特的調查也已經改結束了。

很快,沙赫特到了總理辦公室。光是從神色來看,這位學者有些沮喪,又有些興奮。也冇寒暄,沙赫特說道:“元首,我認為對蘇聯的銷售工業品,可以換取比想象中要多很多的原材料,蘇聯的原材料產量超出我們的想象。”

希特勒按捺住心情,平靜的問道:“沙赫特先生,蘇聯願意廉價出口原材料價格?”

沙赫特連忙搖頭,“不,蘇聯的原材料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差不多。元首,蘇聯能夠穩定出口的原材料總量比財政部想象的要多很多。雖然我們並不能把德國的經濟發展寄托在蘇聯的善意上,但是蘇聯的原材料產量的確可以幫助德國經濟以更快的速發得到恢複。”

聽了沙赫特的介紹,希特勒本能的就生出些牴觸情緒,但沙赫特卻越說越興奮起來。在沙赫特的構想中,德國現階段的利用的主要是以前奧匈帝國的國家,東歐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的傳統貿易國家,努力開拓的則是南美洲國家,需要動用些手段開拓的市場是美國與英國。東亞與法國市場雖然在當下非常活躍,但是德國開拓的難度比較大。

蘇聯市場則是沙赫特原本不敢相信的市場,至少在當下,蘇聯市場的表現超出沙赫特的期待。鐵礦、煤礦、石油、有色金屬,蘇聯的土地上應有儘有。從沙俄時代,俄國人缺乏的事開發這些資源的能力。

在德意誌第2帝國時期,德國並非不需要沙俄的原材料,但是沙俄那時候能夠拿出手的是農產品,而不是原材料。當年俾斯麥對沙俄農產品製定了高關稅,是出於保護容克的利益。如果沙俄出口的是鐵礦,石油等原材料,俾斯麥隻怕立刻就與沙俄簽署貿易協議了。

沙赫特認為蘇聯對外宣傳的“1國社會主義”是在吹牛,蘇聯公佈的數字可靠性堪憂。但是裡賓特洛甫與莫洛托夫會麵後,原本就在魏瑪政府中負責經濟工作的沙赫特立刻派人與蘇聯進行了接洽,得到的訊息很令人振奮。蘇聯經濟部門給出了具體的貿易方案,表示礦石已經準備好了,隻要德國把蘇聯需要的機械設備運到蘇聯,立刻就可以從蘇聯往回拉鐵礦石。

德國當下正在進行大量基礎建設,由於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德國的金屬礦來源也被切斷了。瑞典鐵礦品味高,儲量大,適合用在高品質的金屬冶煉方麵。蘇聯的鐵礦石產量同樣巨大,但是品味不高,倒是可以用在低品位的需求上。

現在德國最大的問題是失業,即便工業品利潤不夠高,隻要交易量夠大,就足以將德國經濟從危機中拉出來。沙赫特決定賭1把,而且沙赫特提出的計劃本就是在短期內解決眼前的問題,而不是什麼長期計劃。

聽沙赫特說完,希特勒也不能完全確定事情到底會怎麼發展,但是德國已經到了現在的地步,再糟糕也不會糟糕到哪裡。而是希特勒與沙赫特與其他納粹黨人不同,他非常相信裡賓特洛甫。而裡賓特洛甫本人對蘇聯的評價很高。

既然沙赫特也如此肯定,希特勒當即表示,“沙赫特先生,請放手去做。”

得到希特勒的同意,沙赫特也放心很多。正準備告辭,沙赫特就聽希特勒慢悠悠的講述了對中國擴大投資規模的看法。最初幾句話,沙赫特還以為希特勒不過是說些場麵話,等希特勒把大概思路提出來之後,沙赫特心中有些狂喜。但沙赫特此時也冇有完全信賴希特勒,便按捺住心情,儘可能平靜的聽完希特勒的講述。

等希特勒講完,沙赫特還是不願意立刻表態。不是因為沙赫特不同意,而是沙赫特不敢相信希特勒這個“波西米亞下士”對於經濟細節的理解能到這樣的程度。

工業是個複雜的體係,但是工業的原理很簡單。科學家對於世界的規律提出解釋,工程師們根據需求,使用這些原理製造設備,來完成市場需求。科學家們不斷加深對於設備規律的理解,工程師則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改進,實現技術迭代。

老牌工業國家有著漫長的工業發展時間,優秀的經濟學家可以根據經驗來判斷,現階段往哪裡投資可以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沙赫特很認同希特勒講述的內容,雖然蘇聯與的德國6地之間隻隔著波蘭與波羅的海國家,但是沙赫特對於蘇聯經濟的瞭解甚至不如對中國經濟的瞭解。

在亞洲國際法庭建時,何銳政府就邀請了大量歐洲法學專家。審判完了澳新軍團,亞洲國際法庭並冇有撤銷,反倒繼續為世界各國人權問題提供法律服務。加上中國之後與世界各國開展了大量經貿與政治的交流,很多德國法學家就留在中國從事法律行業。其中就有不少沙赫特的老朋友。

從這些老朋友的書信往來,以及這些人從中國回德國探親時候的會麵中,沙赫特對中國經濟有了1個大概的印象。這也是沙赫特借鑒了不少中國經濟發展經驗,用在德國經濟發展計劃中。

現在的中國很令人意外的在科學領域方麵發展迅猛,也不令人意外但是令人欽佩的在技術領域獲得了長足進步。這兩者分彆是高階與低端。

何銳政府強調“電氣革命”,這些領域正是德國最先發展的領域。所以沙赫特認為,中國在長期工業積累所產生的“中端領域”落後於世界,並非中國不努力,也非中華民族不行,僅僅是因為發展的時間不夠久。假以時日,中國1定能夠發展起來。

如果德國能夠在這些領域與中國合作,兩國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法國雖然在這些領域有政治上的優勢,但是法國現在經濟過於火熱,法郎十分堅挺,導致了工業品價格提升。德國現在在意的是有冇有市場,為了儘快走出經濟危機,德國並不追求賺到和法國1樣多的錢。

但這種事情絕非希特勒能夠完全理解的內容,連沙赫特自己也不太確定現在應該派誰負責這件事。沉默中,就聽希特勒說道:“沙赫特先生,我希望看到1個關於此事的報告。”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