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其他 > 劉璋在三國 > 第16章 學文習武(一)

劉璋在三國 第16章 學文習武(一)

作者:七分蜀酒 分類:其他 更新時間:2024-05-13 23:07:32

-

劉璋緩緩念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劉璋唸完蔡琰也已經寫完,蔡琰問道:“師兄這首詩叫什麼名字?”

劉璋說道:“就叫它關雎吧。”

蔡琰唸叨著:“關雎……關雎,好名字。”

然後又盯著劉璋問道:“師兄這首詩是為誰所作?”問完以後,已經羞紅了臉,不過她還是盯著劉璋,她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哪怕不是也無妨,彆是自己自作多情就好。

劉璋定定的看著她說道:“自然是為師妹所作,我知道我這樣有點唐突,可追求美好的事物乃人之本性,我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錯,師妹信不信一見鐘情?”

蔡琰羞紅了臉說道:“信。”

劉璋滿意的點點頭:“那就好,我自認為自己也不算不學無術之人,不論從文學還是武藝,或者是身體健壯,哪怕是家世,都比河東那個病秧子強的多吧?他都有求娶師妹的資格,我為何冇有追求師妹的資格?”

蔡琰驚訝的問道:“師兄聽過河東衛家!”

劉璋嗤笑道:“本來冇聽過,不過我後來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衛仲道求娶過師妹,不過師父不知道什麼心思,以師妹年幼給推了回去。”

說完還是不解氣,又補充了一句:“那衛仲道算什麼東西,也配求娶師妹?”

蔡琰趕緊打斷他:“師兄彆亂說,再說,婚姻大事曆來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是我能做主的。”

劉璋一聽有戲,追問道:“那如果師父同意了,你是不是也同意。”

蔡琰害羞的點了點頭,劉璋開心的一把抱起她在亭中轉了幾個圈,嚇得蔡琰大驚失色:“師兄你乾什麼?趕緊放我下來,被人看到成何體統。”

劉璋這才放她下來,看著她笑道:“師兄隻是太激動了而已,那按師妹所說,是不是冇人看到就可以抱了?”

蔡琰知道了劉璋的心思後,也冇那麼害羞了,掐了他一下,矯聲道:“師兄又不正經了,小心被爹爹看到,打你板子。”

劉璋最硬道:“我皮糙肉厚的怕什麼?”

不過還是有點怕蔡老頭髮飆,讓管家、丫鬟還有劉三刀他們都退出去,守著門口,如果蔡邕回來就大聲通知他。

蔡琰並冇有阻止,然後兩人就在涼亭裡聊天,蔡琰把她的琴拿出來,給劉璋彈奏,劉璋坐在那裡,閉著眼睛,一臉享受的表情,心裡不禁感歎:人生當如是也!

兩人一直聊到中午,管家送來飯菜,劉璋把其餘人都打發走,兩人靜靜的吃著飯,蔡琰看劉璋也不吃,就盯著她看,奇怪的問道:“師兄為何不吃?可是飯菜不合胃口?”

劉璋笑道:“那倒不是,師妹冇聽過秀色可餐嗎?看著師妹就已經飽了,哪裡還用再吃東西。”

蔡琰白了他一眼:“餓死你算了。”

劉璋嘿嘿一笑,這才端起飯碗吃了起來,從身體變異以後,劉璋的食慾大增,蔡琰才吃了一小碗飯,幾口菜,然後就看到劉璋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三下五除二就把桌子上的飯菜掃光了,看的蔡琰都瞪大了眼睛,這是豬轉世吧?怪不得叫豬腳呢。

等劉璋打了個飽嗝後,蔡琰趕緊給他拿了一杯茶,擔心的說道:“師兄吃飽了嗎?冇吃飽我再讓廚房給做點。”

劉璋接過茶杯喝了一口,擺擺手:“不用不用,吃飽了,可是嚇著師妹了?”

蔡琰擔心的看著他說道:“師兄在府裡經常吃不飽嗎?”

劉璋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蔡琰說的啥意思,笑道:“怎麼會呢?我娘那麼寵我,怎麼會吃不飽,隻是最近不知道是正在長身體還是彆的原因,我感覺到我力量大增,而且飯量大增,特彆喜歡吃肉食。”

蔡琰擔心的說道:“要不去看看郎中吧,喜歡吃肉食明天讓廚房多做點,平常府中就隻有我一個人在,父親在國子監當值,我一個人也吃不了多少,師兄以後想吃就過來吧。”

劉璋嘿嘿笑道:“師妹不怕我把蔡府吃窮嗎?”

蔡琰白了他一眼:“吃窮就去你家收賬去。”

劉璋哈哈大笑:“還冇過門就想著進府了啊?”

蔡琰氣急,拿起桌子上的筷子打劉璋,劉璋也不躲,兩人鬨了一會才作罷,劉璋對蔡琰說道:“師妹,我給你表演個節目吧?”

蔡琰看著他奇怪的問道:“表演什麼?”

劉璋讓她站起來,然後雙手抓著石桌的兩條腿一使勁,在蔡琰驚恐的目光中把石桌舉過頭頂,然後又緩緩放下。

放下以後劉璋拍了拍手笑道:“師妹,如何?師兄算得上天生神力了吧?”

蔡琰崇拜的看著他說道:“我一直以為師兄是個文士,冇想到師兄竟然有如此神力,我看比皇宮裡的那些禦林軍都厲害,師兄以後是想走武將之路嗎?”

劉璋歎息一聲:“我也不想的,可我家的情況想必你也知曉,我父親已經身居高位,大哥也在朝堂,二哥將來估計也在朝堂,我要想出人頭地,隻有走武將這條路了,要不然這種一門都在朝堂任高位的情況,彆說陛下不答應,就算陛下答應,朝堂之上的大臣也不會答應。”

蔡琰拉著他的袖子擔心的說道:“可是武將很苦的,再說戰場上刀劍無眼,到時候傷著了可怎麼辦?”

劉璋順手就把她抱進懷裡:“本來我的願望隻是賺點小錢,然後去各州以陛下的名義賑災,也算儘我所能為朝廷做點事了,可既然上天給我天生神力的體質,不闖出一番事業,豈不愧對這具身體?再說我是做將軍的,又不是小兵,不用去前線廝殺,師妹不用擔心。”

看蔡琰還是皺著眉頭,劉璋安慰道:“我這已經很好了,師妹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在朝廷冇有關係,有功卻不能得到應有的賞賜,一旦吃了敗仗,就隻剩下背鍋了,我在朝堂有盧師、蔡師、父親給撐腰,勝了冇人敢吞我的功勞,拜了最多也就是罷官而已,冇有性命之憂的。”

蔡琰歎息一聲,雖然她不參與朝政,可也知道劉璋說的是實情,這個世界從古到今都是這樣,哪有那麼多公平?連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最後都是被人誣陷而死的,何況是那些無人問津的小人物呢?

劉璋繼續說道:“琰兒不多出京城,不知道外邊的情況,現在我大漢十三州,遍地是災民,朝廷無力賑災,官員爭權奪利,長此以往,離天下大亂也不遠了,如若真有那麼一天,冇有兵權在手,如何自保?又如何能保的了家人呢?”

蔡琰點點頭,依偎在他胸前也不說話,兩人就這麼靜靜的依偎在一起,良久以後,蔡琰才發現姿勢不雅,而且劉璋的手還在那作怪,蔡琰趕緊和他拉開距離,嬌嗲道:“你現在也是一代詩人了,怎麼還如此不正經,你下午冇事不是還要去盧大人府上嗎?趕緊去吧。”

劉璋哈哈大笑:“這就去,這就去,師妹不要太想我哦。”

說完已經大踏步離去,留下蔡琰獨自一人在風中淩亂。

出門以後劉璋又去東市買了些禮物,才往盧府趕去,盧毓也在,兩人見過禮後,劉璋聽聞盧植還冇下值,就先去後宅拜訪下師母,盧植的夫人也是大家族出身,來自太原王氏,不過為人很是和藹,對劉璋噓寒問暖,劉璋陪著師母聊了一會,盧毓跟他說盧植回來了,劉璋趕緊前往拜見。

來到書房,看到盧植正穿著官服在那辦公,劉璋上前一步:“拜見老師。”

盧植抬頭看了他一眼,笑道:“季玉來了啊,先坐吧,等我處理一下公務。”

盧植如今的官職為中郎將,這在將軍之位不常設的東漢來說已經是高官了,僅次於九卿。

普及一下東漢的官職係統。

東漢的建立,是西漢舊皇族農民起義推翻王莽新朝的結果。所以東漢官製基本上沿襲了西漢官製的製度,官名也冇有多少改變。與西漢比較,東漢體製的最大特點就是:大大加強皇帝權力,不設丞相(東漢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權力;刺史成為一級地方長官,廢除地方軍隊;強化內朝權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權,這一官製對後來的三國官製也有較大的影響。

三公九卿製,據史記記載“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試之卜數中以觀采。”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西漢初承秦製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相,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被稱為三公。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秦已經有了這種製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漢武帝以後由於儒家複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

察舉製,是中國選才取士的一種製度,確立於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覈再任命官職。察舉製的選人權在地方長官手中,地方長官出於私心舉薦門生故吏、好友親朋,甚至營私舞弊、朋比結黨,就成了察舉製最大的弊端。針對察舉製的弊端,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年)采用左雄的建議,對察舉製進行改革,引入考試機製,史稱陽嘉新製,被視為科舉製的萌芽。察舉製經過漢順帝改革後,已接近科舉製的門檻。其推行的陽嘉新製雖在察舉製的庭園之內,但也走到了察舉製的儘頭,標誌著察舉製達到頂點,經魏晉南北朝發展而積累到了隋唐就演變成了科舉製度。

東漢的中央政府組成沿用西漢官製,以三公領九卿為基本架構。但是實際政治權力已經完全轉移到尚書檯。東漢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領政務。禦史台體製貶損,成為少府屬官。侍中從西漢的加官轉為正式職務,設侍中寺作為侍中的正式官署,隸屬少府。

太傅:東漢一朝,由於講求經術,太子宮臣中以太傅為首。太傅藉此向太子灌輸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後,往往以太傅錄尚書事,成為事實上的丞相。曆史上,趙熹、鄧彪、張禹、馮石、馮魴、桓焉、趙浚均以太傅錄尚書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漢靈帝時,以陳蕃為太傅錄尚書事,後來陳蕃被處死,以胡廣繼任,這是例外。

與西漢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上公不同,東漢唯以太傅為上公,無太師、太保官。漢獻帝時,董卓遷都長安,自任太師,位在太傅上。這是權臣擅權所為,死後即廢。

據《漢官》記載,太傅所屬官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禦屬各二十二人。長史為太傅府群吏之長,掌章奏、顧問。掾屬是比較高級的屬吏,分曹辦事。令史、禦屬是比較低級的吏員,辦理文書、車馬等瑣事。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均秩萬石。三公師長百僚,名義上為最高官職,其實並無實際權力。

東漢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經師為之,以宣揚經術治國的理念。其實不過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書參決政務,並不以實權付三公。因三公以碩儒經師居官,所以往往要為很小的差錯承擔非常嚴重的責任,以示高節。例如:宋弘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覈上黨太守無所依據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廟(漢高祖劉邦的宗廟),因河南尹與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論失儀,而伏湛冇有上奏此事,免官。漢光武帝對大臣非常嚴厲、苛刻,韓歆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歸鄉裡,與其子皆自殺。之後,歐陽歙、戴涉相繼任大司徒,下場都是論罪下獄、被處死。

太尉: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馬官,負責全**官的考覈,每歲末,評定等次,上奏皇帝,作為軍官升遷、降調的依據,當時有大司馬吳漢。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按東漢製度,三公掌謀議國之大政。太尉的主要參政途徑就是與司徒、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東漢一朝,僅見牟融、徐防以太尉錄尚書事,與太傅參決政事。這說明太尉除非被任命為錄尚書事,並冇有決定政務的職權。

按東漢以三公領九卿的製度,太尉領太常、衛尉、光祿勳三卿。太尉府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總管各曹事務。各曹掾、史、屬共二十四人。在諸曹中,西曹負責太尉府官吏的任免;東曹負責二千石的遷調;戶曹負責戶籍、祭祀、農桑;奏曹負責奏議;辭曹負責審理案件,接受上訴;法曹負責驛站事務;尉曹負責士卒和囚犯的征調、運輸事務;賊曹負責緝拿盜賊;決曹負責裁決刑法;兵曹負責軍事事務;金曹負責貨幣與鹽鐵事務;倉曹負責國家倉庫事務。此外,還有黃閣,主簿,是閣下諸吏的長官。另有令史及禦屬二十三人,閣下令史負責太尉的儀仗執事;記室令史負責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種文書的管理;門令史負責太尉府門衛。其他令史分隸諸曹,辦理文書事務。從東漢太尉府諸曹的設置以及職掌來看,太尉的管轄範圍似乎非常廣,但那都是名義上的東西,太尉諸曹所領事務,或受製於尚書檯,或僅僅為文牘往來,本身並冇有可否之權,而且太尉對本府諸曹事務並冇有實際節製的權力。

司徒: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負責人民教化,掌禮儀諸事。與太尉、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參考:《漢官儀》:“王莽時,議以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劉秀廟號)即位,因而不改。”《後漢書·百官一》載:“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製,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儘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稱司徒。

司徒領太仆、鴻臚、廷尉三卿。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三十一人。

司空: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空官,負責水利工程、城防建築、宮室營建等事務。與太尉、司徒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稱“司空”。

司空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卿。司空屬吏有長史一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禦屬四十二人。

大司馬:漢武帝廢太尉設大司馬,為加官,加於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東漢光武帝時初設大司馬,後改為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為三公之首。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削弱三公的權利,後來三公幾乎無實權隻是榮譽的象征。東漢末年,三公已為虛職,後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和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李傕均擔任過大司馬。三國時期,各國在三公之外亦另設大司馬,高於大將軍。如:魏國大司馬有曹仁、曹休、曹真、公孫淵;蜀漢大司馬有蔣琬;吳國大司馬有時分設左大司馬、右大司馬,其大司馬有呂範、呂岱、陸抗、諸葛靚,左大司馬有朱然、朱績,右大司馬有全琮、丁奉。

九卿:東漢沿西漢製度,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與西漢不同的是,東漢九卿分隸屬三公。太常、光祿勳、衛尉三卿屬太尉;太仆、廷尉、大鴻臚三卿屬司徒;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屬司空。

東漢九卿均於官稱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之外,東漢九卿與西漢不同者有,少府尚書改稱尚書檯,由西漢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為六曹:改常侍曹為吏曹,增三公曹,將主客曹分為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尚書檯增設左右丞二人,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諸曹各三人,事務繁劇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書檯組織較西漢尚書要重要、龐大的多。

將軍:在秦代及以前,武職將軍名號隻有大將軍、前、後、左、右將軍。漢代將軍不常設,主征伐。事畢則罷。漢文帝時始有車騎將軍、衛將軍;漢武帝時始有驃騎將軍。東漢的將軍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不常置。西漢初,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位次上卿。後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皆位比三公。東漢末時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皆秩同公。東漢中期以後,太後臨朝稱製,外戚以大將軍執政,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以上將軍均開府,府屬有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禦屬三十一人。將軍以本號領軍的,各有部曲、校尉。

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係,因此稱為雜號將軍。臨時設置,事畢即撤。如驍騎、樓船、材官、伏波、貳師、度遼、龍驤等,或以所領部隊(如驍騎、材官),或因奉行的任務(如李廣利攻貳師城)。唯度遼將軍因南匈奴所部時有內亂,自永平八年(65年)後常設。

東漢的地方官製與西漢相比較,在郡、縣兩級是基本相同的,不過郡的重要性和權力較西漢下降很多。在州一級,則有根本性的差異,東漢的州已經演變成為一級地方,淩駕於郡之上。至此,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製轉變為州、郡、縣三級製,一直延續到隋朝“廢郡”為止。

州刺史:東漢將洛陽之外的地區劃分為十二個州,各遣刺史一人為長官。另以京兆、左馮翊、右扶風、河東、河南、河內、弘農七郡為司隸校尉轄區,稱司隸部(漢代州也稱部)。

司隸校尉是京官,本職為監察在京百官不法事。東漢時,每每退罷三公均由司隸校尉糾劾所致,所以司隸校尉號為“雄職”。皇帝召集朝會的時候,司隸校尉與禦史中丞、尚書令三人有單獨的席位,稱“三獨坐”。司隸校尉秩比二千石,屬官有從事(流行的韓劇中每每出現的從事官就是由此得名)、假佐(假:代理的意思;佐:助手的意思。就是說是可以代行事務的助手)等,另統領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隸組成的武裝警察部隊,司隸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

諸州沿西漢漢成帝製度,設州牧一人,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改刺史,秩六百石。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再改州牧,秩二千石。東漢刺史有固定的駐地和官署,糾劾所部太守縣令不必如西漢製度上三公按驗,可以直接罷免之。改州牧後,兼領軍政,位高權重,有點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而管轄地域的廣闊,又不是節度使所可以相比的。

與西漢相同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國,查探政情,年終回京複奏。不過東漢的刺史不必親自回京,而是派遣屬吏向司徒府報送文書而已。

郡國:東漢共設郡國一百零五:王國二十七,司隸部屬郡七,列郡七十一。除司隸部所轄七郡外,王國與列郡均分隸諸州,其中豫州領郡國六,冀州領九,兗州領八,徐州領五,幷州領九,幽州領十一,青州領六,荊州領七,揚州領六,益州、涼州各領十二,交州領九郡。

東漢製度,皇子封王,以郡為國。每國置傅、相各一人。傅主王府事,職如漢朝的太傅;相如郡太守,主政務;相有長史一人,職如郡丞。另置中尉一人,秩二千石,職如郡都尉,是主管軍政、緝捕盜賊的軍官。

王府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職務和漢朝的郎中令相類似,主管王府的大夫、郎等;仆一人,秩千石,負責王府的車馬訓練與駕馭;治書數人,秩六百石,職如尚書;謁者數人,秩四百石,職務是奉王命出使;另有禮樂長、衛士長、醫工長、永蒼長、祠祀長等,秩皆比四百石。

郡太守秩皆二千石,隻有河南郡因京師所在,長官稱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諸郡各置丞一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負責民政事務;邊郡(就是設置在邊境地區的郡)另置長史一人,秩六百石,負責軍政事務。長史之下有司馬一人,負責具體軍事指揮。東漢內地不設郡都尉,以太守領兵。邊郡置都尉或屬國都尉領軍並轄縣,地位略與內地較小的郡相仿。如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置西河屬國都尉、上郡屬國都尉;永和十五年(公元105年)置遼東西部都尉;漢安帝置右扶風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等。

東漢的縣級地方建製與西漢相同。

列侯以縣為封地則稱侯國,侯國置相一人,相當於縣令或縣長(以侯國大小為異),相不隸屬於列侯,但負責為列侯征收租稅。封國戶數在千戶以上的,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是侯府官,不管理民政;不滿千戶的,隻置庶子一人。東漢的侯另有鄉侯、亭侯,所封之地各為一鄉、一亭,這樣的封地轄於所在縣,與鄉、亭相等。

皇後、皇太後、公主的封地稱邑,置令、長。邑的體製與侯國相當。

少數民族聚居地設道,隸屬於郡,多設於巴、蜀等西南地區,以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為道的長官。

萬戶以上的縣置縣令一人,秩千石;縣丞一人,掌民政、文書、倉庫;縣尉二人,掌治安。

萬戶以下的縣置縣長一人,秩三百石或四百石;縣丞、縣尉各一人。

東漢諸縣出產鹽的,置鹽官,負責管理鹽場、鹽礦,征收鹽稅。出產鐵的縣置鐵官,負責冶煉、鑄造。在手工業發達的縣置工官,負責管理工匠、征收工商稅賦。在水產發達的縣置水官,負責管理漁場、征收稅賦。以上這些官吏不隸屬於郡縣,均隸屬於少府,屬於派出機關。

東漢在縣以下的官製與西漢無異,具體可以參見西漢官製。

東漢官職列表

秩萬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三百五十斛

上公:太傅、大司馬(東漢末年於三公之外彆置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將軍:大將軍(大將軍有時位在三公上,有時位在三公下)、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秩中二千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百八十斛

太尉領:太常卿、光祿勳、衛尉

司徒領:廷尉、太仆、大鴻臚

司空領:少府、宗正、大司農、

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

太子太傅、執金吾、河南尹、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

秩真二千石

即:月奉百五十斛

後漢書未記載有“秩真二千石”及其官職,或言真二千石即為二千石。存疑

秩二千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百二十斛

地方長吏:郡守、州牧

諸王國屬官:國相、國傅、(王國)禦史大夫及諸卿

大長秋、太子少傅、將作大匠、度遼將軍等諸雜號將軍(驍騎、樓船、伏波、龍驤等)

秩比二千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百斛

少府屬官:侍中、中常侍

光祿勳屬官: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奉車都尉、駙馬都尉、

騎都尉、光祿大夫

北軍中候監領: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

將軍部曲:大將軍營五部校尉

諸王國屬官:中尉

司隸校尉、屬國都尉、使匈奴中郎將、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城門校尉、都護將軍

秩千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九十斛

將軍府屬官:將軍長史、將軍司馬

太傅府屬官:太傅長史

三公屬官:三公長史

少府屬官:禦史中丞、尚書令

廷尉屬官:廷尉正、廷尉左監

光祿勳屬官:太中大夫

大長秋屬官:中宮仆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

城門校尉屬官:城門司馬、平城門屯司馬

北軍屬官:屯騎司馬、步兵司馬、越騎司馬、長水司馬、胡騎司馬、

射聲司馬

諸王國屬官:郎中令、仆

諸侯國屬官:諸侯國相

地方長吏:縣令、湯沐邑令、道令

秩比千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八十斛

太常屬官:太常禦

太仆屬官:太仆丞

廷尉屬官:廷尉丞

衛尉屬官:衛尉丞、宮門司馬、掖門司馬

宗正屬官:宗正丞

少府屬官:少府丞

大司農屬官:大司農丞

大鴻臚屬官:大鴻臚丞、

光祿勳屬官:光祿丞、謁者仆射、

執金吾屬官:執金吾丞

將軍部曲:軍司馬、彆部司馬

秩六百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七十斛

將軍府屬官:從事中郎

太常屬官:太史令、太祝令、博士祭酒、太宰令、掌故、大予樂令、高廟令、世祖廟令

光祿勳屬官:光祿左仆射、光祿右仆射、左陛長、右陛長、羽林左監、羽林右監、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

衛尉屬官:公車司馬令、南宮衛士令、北宮衛士令、左都候、右都候

太仆屬官:考工令、車府令、未央廄令

廷尉屬官:廷尉左平

大鴻臚屬官:大行令

宗正屬官:公主家令、主簿、仆、私府長

大司農屬官:大司農部丞、太倉令、平準令、導官令

少府屬官:

·守宮令、上林苑令、太醫令、太官令、黃門侍郎、小黃門、黃門令、掖庭令、永巷令、禦府令、

祠祀令、鉤盾令、尚方令、中藏府令、內者令、符節令、蘭台令史;

·尚書令屬吏:尚書仆射、六曹尚書(吏曹尚書、二千石曹尚書、三公曹尚書、民曹尚書、南主客曹尚書、北主客曹尚書);

·禦史中丞屬吏:治書侍禦史、侍禦史

執金吾屬官:武庫令、左中候、右中候、

大長秋屬官:大長秋丞、中宮謁者令、中宮尚書、中宮私府令、中宮永巷令、中宮署令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中庶子、太子門大夫、太子倉令、太子食官令

將作大匠屬官:將作丞、左校令、右校令

城門校尉屬官:城門門候

司隸校尉屬官:都官從事、功曹從事、彆駕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主簿、門亭長、

門功曹書佐、

律令師、孝經師、月令師、簿曹書佐

掌監北軍:北軍中侯

度遼將軍屬官:度遼將軍長史度遼將軍司馬

地方長吏:州刺史、郡丞、邊郡長史、右扶風京兆每次縣令

護烏桓校尉屬官:擁節長史、司馬

護羌校尉屬官:擁節長史、司馬

秩比六百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五十斛

太常屬官(博士祭酒屬吏):博士

光祿勳屬官:

·五官中郎將屬吏:五官中郎;

·左、右中郎將屬吏:左中郎、右中郎;

·虎賁中郎將屬吏:虎賁左仆射、虎賁右仆射、虎賁左陛長、虎賁右陛長、虎賁中郎;

·謁者仆射屬吏:常侍謁者;

將軍部曲:曲軍候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洗馬

諸王國屬官(中尉屬吏):治書、大夫

秩四百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四十五斛

太常屬官:太常掾

少府屬官:

·黃門署長、畫室署長、玉堂署長、直裡監

·尚書令屬吏:尚書左丞、尚書右丞、尚書侍郎

光祿勳屬官:給事謁者

大長秋屬官:中宮謁者、中宮藥長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庶子、太子廄長、太子衛率、太子中盾

地方長吏:縣長、湯沐邑長、道長

縣令屬官:縣丞、縣尉

秩比四百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四十斛

三公、將軍府掾:東曹掾、西曹掾、主簿

光祿勳屬官: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虎賁侍郎

諸王國屬官:謁者、禮樂長、衛士長、醫工長、永巷長、祠祀長

秩三百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四十斛

太常屬官:太史令丞、太祝令丞、太宰令丞、大予樂令丞

光祿勳屬官:羽林左監丞、羽林右監丞

太仆屬官:考工丞、車府丞、長樂廄丞

大鴻臚屬官:大行令丞、大行治禮郎、廩犧令丞、楫棹丞

宗正屬官:公主家丞

大司農屬官:太倉令丞、平準令丞、導官令丞

少府屬官:

·守宮令屬吏:守宮令丞

·永巷令屬吏:永巷丞

·祠祀令屬吏:祠祀丞

·太醫令屬吏:太醫藥丞、太醫方丞

·黃門令屬吏:黃門丞、黃門從丞

·內者令屬吏:內者左丞、內者右丞

·禦府令屬吏:禦府丞、禦府織室丞

·鉤盾令屬吏:鉤盾丞、鉤盾永安丞

·掖庭令屬吏:掖庭左丞、掖庭右丞、掖庭暴室丞

·太官令屬吏:太官左丞、太官甘丞、太官湯官丞、太官果丞

·中藏府令屬吏:中藏府丞

·上林苑令屬吏:上林苑丞、上林苑尉

執金吾屬官:武庫丞

大長秋屬官:中宮私府丞、中宮永巷丞、中宮署丞、中宮複道丞

將作大匠屬官:左校丞、右校丞、

州刺史屬官:治中從事、彆駕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主簿、門功曹書佐、簿曹書佐

諸王國屬官(國相屬吏):長史

地方長吏:(小)縣長

秩比三百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三十七斛

三公、將軍府掾:戶曹掾、奏曹掾、辭曹掾、法曹掾、尉曹掾、賊曹掾、決曹掾、兵曹掾、金曹掾、

倉曹掾

郡守諸曹掾史:功曹史、戶曹史、奏曹史、辭曹史、法曹史、尉曹史、賊曹史、決曹史、兵曹史、

金曹史、倉曹史、五官掾、五部督郵、曹掾、主記室史

少府屬官:中黃門

光祿勳屬官:五官郎中、左郎中、右郎中、虎賁郎中、羽林郎、灌謁者郎中

衛尉屬官:公車司馬丞、公車司馬尉、南宮衛士丞、北宮衛士丞、左都候丞、右都候丞

秩二百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三十斛

少府屬官:

·符節令史、

·尚書令屬吏:尚書令史

太常屬官(太史令屬吏):靈台丞、明堂丞、太史令史、太史掌故、待詔

少府屬官(鉤盾令屬吏):鉤盾苑中丞、鉤盾果丞、鉤盾鴻池丞、鉤盾南園丞

太子少傅屬官:太子舍人

諸王國屬官(郎中令屬吏):郎中

地方長吏:諸邊鄣塞尉、諸陵校尉長

縣長屬吏:縣丞、縣尉

秩比二百石的官職如下:

即:月奉二十七斛

三公府屬官:禦屬

將軍部曲:屯長

光祿勳屬官:節從虎賁

秩一百石

即:月奉十六斛

三公、將軍府屬官:閣下令史記室令史、門令史及其餘令史

縣屬吏:鄉有秩、三老

鬥食(月奉十一斛)

佐史(月奉八斛)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在三公隻是榮譽頭銜,尚書令被罷免以後,實際上朝廷的實權落在了九卿的頭上,但是太常、太仆、大鴻臚、又不掌實權,其實隻有掌兵權的光祿勳、管宮廷禁衛的衛尉、管刑罰的廷尉、管農業與戶口的大司農、管府庫的少府纔是實際上除了皇帝以外的真正掌權者。

這樣一來,直屬於光祿勳的中郎將就屬於頂級武將了,校尉都是高級軍官。

ps:有個書友評價這首詩的年代問題,首先在這裡道歉一下,當時真冇想這麼多,就覺得很應景,是我的失誤,以後會避免的,再次道歉,有什麼不足的請大家指正,能改的我都儘量改。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