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曆史 > 明生傳 > 第349章 沉睡的鄰居

明生傳 第349章 沉睡的鄰居

作者:庸石君 分類:曆史 更新時間:2024-03-16 00:15:30

-

[]

兵圍濠鏡九日,小城之民為之一空。

葡人並未對逃遁的明人采取任何行動,不是不願,而是不敢。

基於對四海的瞭解,倘若戰敗投降,尚還有活路,但如果屠殺明人,那等待他們的隻有絞刑架!

繁華的小城幾日間變成鬼域,冇有實力逃走之人惶惶不可終日,閉門不出,葡人更是舉家躲在聖保祿教堂近佐。

羅保數次派人出城談判,無果!

四海的條件在他們看來極為苛刻,難以接受。

其一,葡人可保留自己的私人財產,但土地除外。

城中葡人的公共財產俱為四海接收,諸如總督府,兵營,堡壘,學堂等等。

葡人不得損壞,否則戰後將對破壞之人進行審判。

其二,葡人可保留自己的私營機構,但維修船廠,卜加勞鑄炮廠將會被四海平價贖回。

葡人不得損壞,否則戰後將對破壞之人進行審判。

其三,葡人武裝力量即刻撤出濠鏡,或者放下武器專為平民。

擅自攜帶武器者,以賊匪論處!

其四,所有權利機構一體為四海接收,葡人尊四海法,無豁免權,按章納稅。

簡單來說,就是剝奪了葡人在濠鏡的一切特權,來做生意歡迎,不願者滾蛋。

可特權這玩意哪個願意放棄呢?更何況絕大多數人平日裡為惡不少,恐明人秋後算賬。

又三日,馮彪派出使者入城。

言之鑒於葡人據城不降,四海軍補給花費甚多,自此日之後,每多駐留一日,便摺合白銀五百兩。

十日便是五千兩,百日便是五萬兩,以此類推,戰後以葡人私財抵扣!

也不知是哪個陰損之人為馮馬二人出的主意,你不是不投降麼?那咱們就耗著,看誰先認慫!

這可要了親孃老命,濠鏡的存糧尚足夠半年,這也是葡人據不投降的資本,但四海的一席話卻是讓眾多的葡人動搖。

傻子都明白,戰敗是遲早之事,冇有援軍,冇有補給,米糧耗儘之日便是投降之時。

總督羅保再次召集貴族議會,共同商討這讓人悲催絕望的局勢。

翌日大早,一麵白旗在聖保祿教堂升起,羅保率眾投降。

依照商定的協議,在濠鏡之葡人願走願留自願,願留者成為四海治下之民,願走著跟隨羅保艦隊撤出濠鏡,奔赴馬六甲!

秉承著四海的一貫作風,公財一律充公,私財平價贖回,其中走者近半,這些人的房產等等自然成了四海的囊中之物。

什麼是平價?

四海定的價格就是平價,旁人說的不算!

四海軍入城兩日後,諸般接收事宜完畢,羅保帶著艦隊垂頭喪氣而走,而四海則開啟了隆重的慶賀活動,鞭炮齊鳴,煙花綻放。

文官入職,安民告示放出,四海的傳令兵打馬奔行各地,傳檄各地的濠鏡逃人,迴歸濠鏡重新接收自家的財產,四海不碰一分一毫!

鄉民聞言方纔陸續迴歸,果見自家的財產分毫未動,而迴歸之人愈多。

短短半月之後,濠鏡便重現人氣,雖不能稱繁華,但卻是市井如常,各有所持。

這可是四海在大明內陸唯一掌握的一處地皮,事關四海在珠江流域的佈局,怎麼重視也不為過。

攝於兵部命令,四海在濠鏡僅駐紮有一個把總,也即五哨人馬。

不過暗地裡還是文官執掌,在四海內部體係中劃分爲市,一應公共配置等同四海其他地域。

此戰未放一槍一炮,順利接收濠鏡,若論收穫,當屬卜加勞鑄炮廠為第一。

在四海成立之前,為此東亞唯一一處可以鑄造大口徑火炮之地,即便如今經營慘淡,也給四海留下了三百餘明人工匠。

而炮廠的設施俱全,兩廂印證之下,無疑對四海的鑄炮工藝頗有助力。

更讓四海為之欣喜的是聖保祿教堂保留下來的大量圖書,剔除教義經典無用之書外,尚有不少實用之學。

新任市長不敢輕動,直接從淡水調派專才分門彆類整理,充入四海書庫。

知識就是力量,商業方能富民,技藝才能強國。

哪個敢在四海治下鄙視格物之學,明生會毫不留情的將其扼殺。

這就是四海的態度,彆同本少扯什麼王道,霸道,本少要的是科學之道。

毫無疑問,此處便是四海勢力滲透內陸的橋頭堡,更是隆盛商行廣府分行的駐地。

吸收移民,勾引商賈,厚待手工業者,三駕馬車並行,天長日久之下,廣東一地究竟是誰的天下或未可知。

……

蝦夷地,靖邊堡。

此為四海在蝦夷地南部的一處據點,同鬆前藩鹿部町隔海對望,海路不過六十裡。

靖邊堡為四邊形棱堡,修築在沿海一高地之上,三麵環水,城牆高四丈,邊長三十丈,有炮三十二門。

城南有燈塔高七丈,望遠鏡之下,方圓數十裡皆可見。

有一個連隊五百餘人駐紮,無平民,一應補給皆仰仗海路供給,保有半年所需用度。

鹿部町則是鬆前公廣新近設置,專為防禦四海所設,駐紮有鐵炮手三百人,足輕千人。

四海在蝦夷地咄咄逼人,令其寢食難安,在得了幕府準許之後,加速向北部拓展。

奈何財力人力有限,向北推進至北百八十裡之八雲山便不得寸進。

蝦夷人攻勢猛烈,鬆前藩損失不起了!

這四海著實令人頭痛,在蝦夷修有八座大城,曰秦城,齊城,宋城,晉城,楚城,燕城,趙城,韓城。

每城皆過萬人,其中秦城,宋城設立最早,已然有民超兩萬之數,將蝦夷平原地帶占據一空。

簡而言之,鬆前公廣無處下手。

他手下的水軍不是冇有出動過,然則你這邊廂剛剛出海,那邊燈塔已然示警,銅鐘響徹,四海艦船如飛。

國崩不如人,鐵炮不如人,戰船不如人,拿什麼去打?隻能灰溜溜的返回本部。

數次向幕府求援之後,德川家光大怒。

這四海欺人太甚,派出使者便好吃好喝好招待,但就是不談正事。

談就是蝦夷是我四海之土,是蝦夷人讓給俺們的,同你日本無關。

幕府幾番商議之後,還當真派出一支艦隊支援鬆前藩,兩方聚集之下,號稱戰船三百艘,軍兵四萬人。

實則可戰之船不足百五十艘,餘者都是舢板小船,戰兵不過兩萬,更多的則是老弱兵卒。

原計劃欲要攻打蝦夷南部設城不到一載的楚城。

楚城北部是廣闊的平原地帶,在本島來說也是少有的適宜耕種之地,養十個八個百萬石大名不成問題。

而似這般大小的平原在蝦夷地竟然有六處,半個本島的產量莫過如此。

德川家光每每看到地圖,都是懊悔的徹夜難眠。

蝦夷人纔多少?加起來不過二十萬之數,若是早些年舉國興兵攻占蝦夷簡直是易如反掌。

可就這般奇葩的冇人在意,將其看作苦寒之地,流放犯人所用。

現在倒好,被人搶先一步,針插不進,水潑不出。

最讓他感覺道苦逼的是不敢大興兵革,不是德川家光懦弱,而是源於日本的體製。

各蕃雖是尊德川家為主,但藩國自立,各自為政是實情。

豐臣秀吉的前例猶在,也正是因為豐城秀吉窮兵黷武,纔給了德川家機會,藉機壯大,成就了今日之幕府。

儲存自家的實力,忽悠各地的大名前去同四海爭鬥是他唯一可行的辦法,否則寧願放棄蝦夷,決不會將幕府至於險地!

此番攻略楚城,便是集中了北部三藩之兵,盛岡藩,弘前藩,仙台藩三部。

可作為三藩中勢力最大,德川家也一直視其為威脅的仙台藩隻出兵三千,而且都是老弱之兵,擺明是在應付幕府。

盛岡藩,弘前藩也不是傻子,一股腦的將退休人員塞入鬆前城。

當我鬆前是養老院麼?

鬆前公廣被氣得半死,直接將三部軍兵打發而走。

滾!滾!老子這裡不是養老院。

大軍尚未開拔,便作鳥獸散。

德川家光雖然氣急敗壞,但心中也是清楚,自家冇有出兵,哪個傻子也不會衝鋒在前。

明眼人都看的明白,那地盤即便打了下來,自家也分不得幾畝,左右都會便宜了江戶的親藩。

這便是日本的現實情況,內鬥甚於外辱,欲打一場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實是萬難。

正在德川家光琢磨如何對付四海之時,苗俊派出的使者到達江戶。

在獻上禮物的同時,又一次言明無意同幕府為敵,建議雙方以八雲山為界劃定疆域,四海會約束蝦夷人不得南下。

若是幕府願意,可在鬆前藩控製區域內選定地址,效法長崎,同四海展開貿易。

效法長崎是何意呢?

長崎可是幕府的直轄地,每年的貿易所得甚多。

而德川氏之所以下令鎖國的目的便是控製對外貿易,限製各地的藩主壯大。

苗俊的做法看似蜻蜓點水,言外之意便是我四海可隻同幕府貿易,但若是幕府執意要同四海為敵,也不介意暗中資助一下其他各藩。

德川氏思之良久,最後下令在函館設立直轄地,同四海展開貿易。

雙方爭執數月,最後以《函館勘界條約》而告終。

明生的一句話說的好“既然咱們的鄰居想睡覺,那就儘量不要打擾,睡的越久越好!”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