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其他 > 天官 > 第一百六十六章 乾清宮眾人承恩典

天官 第一百六十六章 乾清宮眾人承恩典

作者:雁九 分類:其他 更新時間:2024-04-28 04:05:45

-

嘉,美也,善也,吉慶也:靖,平也,安也,太平也。嘉靖,新皇親自選定的年號,興王世子如今就是嘉靖皇帝。

昨日張太後懿旨下來後,文武大臣就上了勸進表,擬定的年號是“紹治”。紹,繼承之意:治,安定。“紹治”為年號,也是隱晦地表現了後宮與前朝對新皇的期待。

實在是大家被正德皇帝折騰的狠了,希望新皇帝老老實實,接下來的日子能太平些。

可是他們忘了,正德少年即位,狂妄肆意:這嗣皇帝也是少年,不知彎腰。前麵的皇帝任性獨斷,後邊的也不是性子綿軟的。

對於“紹治”這個年號,嗣皇看過就是否了。

張太後與群臣為尊者諱,想要美化正德,新皇無心攔著也曉得自己攔不住,可不代表他就默默就接受這個新年號。

要是接受這個新年號,自己這個皇帝做的好了,是“繼承前任的光輝”:若是有瑕疵,則會受到各種譴責,不是費力不討好是什麼。

於是,新皇帝直接給自己選了“嘉靖”做年號。

文武大臣見識了新皇帝的執拗,自然不會希望再來一次君臣對持,年號的問題就高高抬起、輕輕放下。

興王世子,經過各種儀式後,也從嗣皇帝登基為新皇帝,年號嘉靖。

算下來道癡三人與嘉靖分開不過一日,可到了禦前,三人都能發現嘉靖的變化。

彷彿一晝夜間,嘉靖就長大了幾歲似的眉眼間多了幾許威嚴,望向三伴讀的眼神明亮中帶了審視。

他的目光從道癡與劉從雲身上滑過,落在王琪身上,眯了眯眼,伸出胳膊道:“平身。”

不管是這巍峨的宮室,還是旁邊雁翅排列的大小內侍,使得場麵肅穆起來。

看著三人都低著頭,帶了拘謹,嘉靖不由皺眉擺擺手揮退了一乾內侍,隻留黃錦、高康兩個在旁。

“坐吧,無外人在,還是自在些要不朕真成了寡人。”嘉靖的口氣中帶了幾許寂寥。

王琪帶頭入座看了嘉靖兩眼,大大地鬆了一口氣,道:“皇上,我真是為難得不行。直視天顏不恭敬,可一日不見,心裡還真是想念皇上的緊。看著皇上氣色還好,總算是心裡安生了。”

若是其他人聽了這話,或許會覺得王琪言語輕浮諂媚,可嘉靖卻聽出其中的真情實意。

昨日他是抱著“破釜沉舟”的想法進城將王琪等人留在良鄉,是他給王府留下的後路。他即便冇有直言,可是在言語中也留出“托付”之意。若是他進京後真有不妥王府無子國除,那能代他照看生母、乳母與姊妹的隻有王琪。

嘉靖對王琪的信賴,比王琪曉得要多的多。

說到底,他隻是少年喪父的少年,在親人屬下麵前表現的再堅強,也有脆弱的時候。

因此,聽了王琪的話,嘉靖不僅不惱神情反而舒展許多,望向王琪的目光也帶了親切。

劉從雲看在眼中,心中說不出什麼滋味。大家同為王府伴讀,即便王琪與王府有舊,也是兒時情誼稍大些出入王府就少了。嘉靖之所以如此信賴王琪,說到底還是因將王琪視為姐夫的緣故。嘉靖無兄弟兩位郡主是血脈至親。

當初三郡主選婿的風聲傳出來,劉家不是不心動的,隻是怕牽連到他兩個兄長的前程,才猶豫不定。

不過換做其他人做儀賓,嘉靖也未必會信賴自此。王琪上無父母,下無兄弟姊妹,又因王夫人遺產與家族有嫌隙,能依靠的隻有興王府。

道癡在旁,則是再次感歎古人對血脈親緣的看重。

不管陳赤忠、劉從雲如何表忠心,自己這一路上如何想方設法拉近與嘉靖的關係,在嘉靖心中,最信任的還是將成為姻親的王琪。

“七郎,朕到京中,最放心不下王府,還要辛勞七郎為朕分憂。”嘉靖看著王琪,帶了幾分懇切道。

王琪的心沉了下去,麵上卻是半點不顯,起身鄭重道:“願為皇上效力,但請吩咐。”

嘉靖欣慰地點點頭,道:“朕將使人往安陸迎母妃與三姐、小妹進京,即便禮部安排了欽差,朕也放心不下,恨不得親往,七郎代朕走一趟,畢竟你也不是外人。”

王琪強笑應了,麵上有些漲紅。

嘉靖隻當他靦腆,笑著吃了一口茶,望向劉從雲道:“從龍之臣,多有封賞,陳赤忠等人已授武職。然,文官用人與武官不同,年資排輩,不易倖進。朕的意恩,想留三郎在內閣任中書一職,不知三郎可願否?”

中書舍人,隻是從七品,比陳赤忠與虎頭的正五品相差太遠,不過劉從雲聞言隻有欣喜,忙起身道:“臣願意。”

內閣中書,即便品級低,卻是天子近臣。皇上與楊閣老昨日對峙之事已經眾所周知,安排伴讀入內閣為中書,要說冇有監視閣臣的意思誰也不信。

內官與武官隨意授個四品以上的高品級,影響不大;文官這裡,卻複雜的多。若非如此,王府這麼多人,也不會隻有袁宗皋一人升了正二品。其他人就算嘉靖想要加恩,也冇有那個資格。

王府文官是授了不少五品、六品京官,前提是那些人原本就有品級,或者冇有品級,年歲到了,去六部混個司官。實在不堪用的,還有外地輔官可派。

劉從雲看似授官品級低,可能進內閣,成為帝王耳目,以後的前程不是外頭那些五、六品的散官能比的。

見劉從雲知趣,嘉靖臉上的笑意又重了幾分,望向道癡,道:“二郎年歲不足授官過於兒戲,朕為二郎準備的是份誥贈。”說話之間,衝旁邊侍立的高康點點頭。

高康躬身退後幾步,從南窗下的大書桌上取了一份黃綢卷軸過來。

誥命與赦命,是封贈官員散階或是恩推父母正妻的文書。五品以上為“誥。”五品以下為“赦”。生著為“刮。”逝者為“贈”。

對於道癡來說,這簡直是意外之喜。早曉得授官無望的他,本以後嘉靖會賞賜財帛冇想到是份“誥贈”。

不用說,這是贈封嗣父王青洲。可代表的不僅僅是死後哀榮,活人也跟著受益。有了這個,自家就不是秀才門第屬於官宦人家住宅應酬等都會升級。不僅故去的劉氏有品級,在世的王寧氏身上也有誥命。

“謝皇上恩賜!”道癡頗為動容,恭敬地雙手接過誥贈文書。

他是為嘉靖費了些心思,可也不過是引導著其翻翻史書,對於京城局勢提前有所準備而已,能得到這份誥封真是心滿意足。

嘉靖特意準備了這份誥贈,多少也費了些心思,見道癡領情,心裡也熨帖許多。

對於這個時候的人來說科舉入仕,恩澤父母先人,是至高成就。王琪與劉從雲望著道癡手中的黃冇色卷軸都帶了幾分羨慕。

王琪的心中,則帶了忐忑。

隨嘉靖進京的眾伴讀中,隻有他冇有授官。

饒是心中百轉千回,可見到嘉靖遞過來的腰牌時,王琪也難掩驚喜。

正四品錦衣衛指揮金事。在從龍之臣中,僅次於蔣慶山、袁宗皋、陸鬆與蔣家兄弟,是眾伴讀中品級最高者。又在錦衣衛,可見嘉靖對王琪的信賴與看重。

嘉靖的口氣卻帶了不足道:“七郎本不是軍籍,之前又冇授官,要不然也不會隻區區指揮金事。”

道癡與劉從雲對視一眼,明白嘉靖未儘之意。看來他最信任的還是王琪,而不是蔣家那兩個表親。對於王琪官職在那兩人之下他似有不滿。

王琪卻曉得自己的分量,一個外鄉小子入值錦衣衛,還做了四品頭目,這已經是幸甚。要是真讓他做一把手、二把手,他還真未必能撐起那一灘來,說不定還要丟醜……。

從乾清宮出來,三人都神清氣爽

不管是道癡這樣的“投資者。”還是王琪與劉從雲這樣的“幸冇運兒。”都覺得回報頗豐,心滿意足。

尤其是王琪,多了幾分底氣。

即便將來因尚主的緣故,連累伯父與堂兄們的仕途,可是他入了錦衣衛,就又多了一條路口即便耽誤了堂侄們科舉之路,但也可以換個法子補償,選資曆好的侄子入值錦衣衛,王家在官場上就多了一條路。

他能做的,就是在錦衣衛混資曆,等到退下來時,混個世襲指揮使或是其他,如此一來照佛家族一、兩代人不是難事。

心情大好後,王琪就盯著道癡手中的誥書。等出了宮門,立時奪了看過,見上麵書的是“奉議大夫。”嘟囔道:“皇上近來器重二郎,還以為會贈‘中順大夫”

“中順大夫“是正四品散階封號,“奉議大夫”是正五品。

道癡道:“皇上聖明。”

這兩日封賞從龍屬官,看似一頂頂官帽送出去,可不管是皇親,還是文武大臣,對於此事都冇有異議,這也說明嘉靖的賞賜在眾人能接受的範圍之內,官職多在正四品止。

幾個品級高於正四品的,也多有因由,並冇有刺眾人的眼。

道癡即便擔了“伴讀”之名,可年歲在這裡,加恩先人已經是特例,正五品正好,要是正四品說不定就要引人口舌。

王琪也想到此處,歎道:“皇上也不容易。”

道癡想著王琪後日就要隨欽差出京,道:“這誥封就請七哥帶回去給祖母,等祖母上京時,往來館驛也便宜些。”

得了這份誥刻,王寧氏就是五品太宜人,北上京城有資格入官驛落腳。

王老太爺已經允諾,入秋後會安排王珍送王寧氏北上。想著王寧氏年過花甲,道癡還是有些放心不下,恨不得親自去接進京。

可是他得了嘉靖吩咐,下月初入國子監讀書,抽身不能,隻能托給王琪。

王琪猶豫一下應了,對劉三郎道:“三郎,我後日就要出京,這兩日要帶七郎去二伯家,就不回會同館了。”

劉從雲明日起要入宮當值,現下也急著尋長吏司的舊友打探訊息,就在皇城門口與王家兄弟作彆。

皇城外是六部衙門所在,兄弟兩個直到出了天街,才雇了輛馬車,卻不是往侍郎宅,而是往順孃家去了。

“二郎,其實接叔祖母之事,不妨托給張姐夫。”上了馬車後,王琪說道。

“這是為何?”道癡帶了幾分不解:“難道伯祖父所言大堂兄秋後入京之事是假的?還是太麻煩大堂兄?”

王府三郡圭九月除服,兩家入秋要言婚姻之事,王家宗房總要有人進京操持王琪婚事。

王琪搖搖頭道:“不是麻煩不麻煩大哥的問題,而是機會難得。”

道癡聽著依舊有些迷糊。

王琪道:“二郎雖年少,可張姐夫卻過了及冠之年,身上又有舉人功名。皇上如今正缺人之機,還不若讓張姐夫借接叔祖母之名,隨我一同回安陸。這一路上,禮部尚書、翰林學士都跟著,借接讓張姐夫混個臉熟,對於張姐夫也是好事…”王府那邊留守諸人,隨王妃進京後,少不得再封賞一回。到時候將張姐夫舉薦給皇上,也是機會。張姐夫即便不是王府舊人,卻與皇上有同鄉之誼。不過也要張姐夫心甘情願纔好,畢竟舉人授官不如進士授官便宜。要是張姐夫誌在二甲,再等幾年出仕也不晚。”

王琪的話雖有取巧之嫌,可道癡明白這確實這個難得的機會。

舉人考進士,哪有那麼好考的。上萬至數萬舉人彙集京城,可三年一次的會試每次取百餘人。真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有的人考了幾十年,依舊在舉人上。

就像張家老爺,還有劉家大舅,都是考了多年不第。

張慶和及冠之年,落第一次,說起來是常例。冇有什麼可丟人的,再考個兩次、三次,即便而立之年中了進士,在官場上也是年輕人。可是進士也分三甲,一甲、二甲前程似錦,三甲則有些尷尬。

要是張慶和無緣一二甲,那與其在京城消磨時間,等著科舉,還不若趁著嘉靖缺人的時候出仕……。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