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其他 > 投資體係 > 第6章 貨幣政策看經濟走向(上)

投資體係 第6章 貨幣政策看經濟走向(上)

作者:梵曦 分類:其他 更新時間:2024-05-10 17:25:32

-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經濟有盛有衰,有可能過熱,也有可能低迷,這就是市場失靈。

在這個時候,就需要國家動用不同的經濟手段來調節經濟週期,這就是凱恩斯主義的核心理念,底層邏輯就是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來熨平週期,用看的見的手把市場拉回正軌,而其中一個手段就是貨幣工具。

國家行使不同的貨幣工具,必然會對市場造成長期或短期的衝擊,因此認識國家貨幣工具,對於我們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

我國行使貨幣工具的單位是中國人民銀行,也就是俗稱的央媽。順便說一句,有媽就有爸,我國的國家財政廳就是財爸。

“央媽”負責中國的貨幣,而“財爸”是負責政府的錢。

央行網站上就專門對我國的主要貨幣工具進行瞭解釋,其中有【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貸款、利率政策、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抵押補充貸款、定向中期借貸便利、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一、公開市場業務

一般來說,公開市場業務是指央行在公開市場上進行操作,向市場上買進或者賣出債券的一個過程。

如果經濟需要降溫,那麼央行就會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債券,市場上參與的銀行就會購買債券,相當於商業銀行把手裡的現錢給到了央行換來債券,以賺取債券的利息。

當銀行持有債券時,就冇有那麼多的信貸資金去投放了,市場上流動性就會出現減少,這個過程就叫做正回購,是央行收緊資金的一個過程。

央行發現經濟比較冷了,就在公開市場買進債券,相當於銀行手上的債券變成了現金,以鼓勵商業銀行去放貸,目的就是為了刺激經濟,這個過程就叫做逆回購,也就是央行放水的一個過程,目的就是刺激經濟。正回購和逆回購的期限一般是7、14、21和28天。

公開市場業務就是央行和銀行之間買賣債券的一個業務,它是現金和債券互換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一般就是指正回購和逆回購。

所以,我們如果在新聞上看到正回購,就可以認為國家在收緊貨幣,如果看到逆回購,就可以認為國家在放水。

二、中央銀行貸款

中央銀行貸款有兩種,一個是再貸款,一個叫做再貼現。

金融機構對社會的貸款叫做貸款,而再貸款是因為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貸款,所以稱之為再。央行通過調整再貸款總量及利率來調節整個基礎貨幣,以實現貨幣信貸總量的調控目標。

(一)再貸款

再貸款是一種直接調控手段,在1985到1994年的十年間,再貸款投放的基礎貨幣占據基礎貨幣總量超過百分之七十,因此再貸款是當時央行放水的最主要渠道。

隨著國家金融業的成熟,國家發現間接調控比起直接調控手段更加溫和,負作用更小,所以這些年貨幣政策調控方向,由直接調控開始慢慢轉向間接調控,央行不再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進行直接的控製。

改為通過對信貸量、貨幣量、利率等進行間接的控製,因此再貸款占據基礎貨幣的比重也會逐漸下降。

(二)再貼現

貼現指的是拿冇有到期的票據,到銀行兌現或做支付手段,並由銀行扣除從交付日至期滿時這段時間內的利息,相當於拿未來的錢。

一般來說,人家拿到的是未來兌現的票據,給你的是現金,所以往往要有一定的折扣,這個折扣就是貼現率。

比如說現在你手裡有一張100元的商業票據還冇有到期,但是你現在急需用錢,想變現,這個時候你可以去商業銀行去以95塊錢的價格把它賣掉,這個過程就叫做貼現。

95\/100=95%,拿到手的就是95%,貼現率就是5%。

如果商業銀行現在剛好也需要現金,他就會拿著這張票據,到中央銀行去把它賣掉,這個過程就叫做再貼現。央行通過控製貼現率,來實現對商業銀行信貸總量的控製,一般央行的貼現率提高,就說明央行想收回一部分的基礎貨幣。

一般來說,我們在新聞裡看到或聽到央行的貼現和再貼現利率是否提高,就能知道央行對於貨幣收放的態度。

需要注意的是,再貼現使用的相對最少。

再貼現是因為缺少流動資金,銀行主動向央行提出申請,主動將所持有的票據抵押給央行。

所以這個利率相對來說比較高,帶有一種懲罰的性質,除非迫不得已,很少有銀行主動會找中央銀行去做這個業務。

所以再貼現有時候釋放了一種這個銀行經營不善的一種信號。

三、利率政策

利率是近一年大家在新聞上聽到了一個比較高頻的詞彙,因為利率政策確實一個非常好用的控製市場資金多少的工具。

央行采取的利率工具主要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調節上述所說的再貸款和再貼現的利率;第二類就是調節基準利率。

也就是說用行政的方式來乾預商業銀行的借貸業務。

利率實際上就是資金的價格。

比如你向銀行貸款10萬元,銀行每月向你收500元作為利息,那麼這500元就是你使用這10萬元的價格。

一般來說這個價格由資金的供求關係決定,市場上錢多了,借錢容易,使用成本大概率會下降,反之會上升。但是市場化機製並不是永遠都有效,所以就需要行政乾預。

並且利率也不能簡單的進行市場化。

如果國家不控製利率,有些銀行為了占領市場就有可能用高息吸收存款,用低息去放貸,虧損經營,結果雪球越滾越大,最終就成了龐氏騙局,爆雷就是必然結果。

而國家控製利率,除了保證商業銀行的安全,同時也可以通過調節利率來對市場進行乾預。

一般來說,市場過熱貨幣過載,通貨膨脹,央行就會傾向於加息收緊貨幣,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美國從2022年開啟的加息週期,就是一種收緊貨幣的行為。

但央行也不是萬能的,貨幣工具的濫用也會造成工具失效,比如阿根廷中央銀行10月12日宣佈加息1500個基點,將基準利率由118%上調至133%,這種加息力度已經超乎經濟學能理解的領域了,但阿根廷顯然隻有通貨膨脹,卻冇有市場過熱。

四、存款準備金

存款準備金,就是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資金,比如10個人往銀行存款,每人存了100元,銀行就有了1000元,並按時付給這10個人一定比例的利息。

而銀行收到存款之後自然不會放在家裡長蟲,而是會以更高的利息貸出去,這其中的利差就是銀行的收益,隻有這樣銀行纔能有效的運行下去。

但是這10個人總有人會在不確定的時候去把錢取出來,所以銀行就不能把這1000元錢全部貸出去,一定要留一部分錢,比如留下200元不往外貸,放在銀行準備給客戶取款,200元,這就是存款準備金。

當然現在存款準備金並不是商業銀行自己決定,而是由央行來統籌,也不是商業銀行自留,而是存入央行賬戶。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為了保證商業銀行有足夠的流動性,大幅降低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自此之後,存款準備金逐漸演變成央行控製貨幣供給的一個重要的工具。

如果經濟不景氣,央行就會下調存款準備金,讓商業銀行能夠把更多的錢貸出去,加大貨幣乘數,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降準”。

反之如果經濟過熱,市場上熱錢過多,通脹速度加快,國家需要控製貨幣,就會上調存款準備金,讓商業銀行的貸款速度放緩,貸款額度下降,打斷或壓縮貨幣乘數,這就是所謂的“升準”。

當然由於這幾年我國經濟麵臨的形勢都比較嚴峻,所以在我們的感官裡似乎都在“降準”。

一般來說,央行“降準”,市場的貨幣就會增加,錢多了就會流向房市、股市,所以我們可以做一個初步判斷:“降準”對股市有利好作用。

而且央行的調控手段不止一種,並且會搭配使用,比如釋放流動性有降準,也有降息,一般央行降準,大概率也會用降息的手段來配合,所以降準一般都會降息。因為如果不降息,並且利息的話夠高的話,民間或金融機構的資金就會流向債市,必然會對衝降準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並不規定存款準備金,而是把這一部分納入到了巴塞爾協議的資本充足率進行監管,要求銀行留足流動性,其實我國在2015年也開始全麵執行全新的巴塞爾協議,存款準備金率一直在持續下降。

但作為一種貨幣調控手段,我國在短期內取消存款準備金的概率並不大。

其實我國存款準備金的下降,和我國的外彙賬款下降等因素也有很大的關係。

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的錨就是外彙。

外彙不斷增加,國內的外彙占款也必然增加,而存款準備金率也會不斷上調,實際上也是一種錨定外彙的方法。開始主要是美元,可以說當時也屬於是人民幣間接掛鉤美元的策略,後來才改為一籃子貨幣,其實主要還是美元。

十年前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一度超過了20%,這和中國對外貿易順差所帶來的外彙賬款高峰是一致的。

以上幾種貨幣工具,一般來說公開市場業務的頻率較高,時間較短,隻能影響市場的短期情緒,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工具變化頻率較低,一般動用到這兩大殺器,就說明市場未來大概率會出現趨勢性變化。

而中央銀行貸款比重一旦增加,說明經濟已經出現較大問題,經濟極有可能出現劇烈波動。

當然,永遠不變的就是變化,有時一個政策變化卻並冇有影響到市場變化,並且往往市場的變化會遠遠滯後政策的推動,不能一看到降息就認為經濟就會迅速恢複。

未來有的工具可能會消失,也有可能創造出新的工具,我們也要與時俱進,在不斷學習中迎接變化。

五、總結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我們瞭解了公開市場業務的“正回購”和“逆回購”,中央銀行貸款的“再貸款”和“再貼現”,利率政策的“加息”和“降息”,存款準備金的“降準”和“生準”。

這些都是我們分析宏觀經濟時常看的數據,小夥伴們也可以結合當前的數據嘗試著分析下,多看多用,慢慢的大家就會自己分析啦~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