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其他 > 投資體係 > 低估的“新華保險”值得堅守麼?

投資體係 低估的“新華保險”值得堅守麼?

作者:梵曦 分類:其他 更新時間:2024-05-10 17:25:32

-

一、投資邏輯覆盤

抄底股的投資邏輯是一樣的,都是基於疫情的全麵放開,然後將帶動整體經濟復甦,繼而帶動優質企業業績與估值修複。

新華保險是2022年6月7日分析的,分析時新華保險A股股價26.06元,而在6月27日股價最高上漲到了30.19元,在分析後第二天就買入,短短十多個交易日有將近15%的收益;

如果第一波上漲冇有賣出,在2023年1月16日股價最高上漲到了33.26元,持有到這個時候收益也是不錯的;

如果前麵這兩波都冇賣掉,持有到2023年8月4日,新華保險股價最高上漲到了48.03元,到這時漲幅高達76%,如果中間在下跌的時候有補倉,成本更低,收益會更高。

當然,如果這幾波行情都冇及時落袋,就算是持有到現在,截止1月31日收盤股價30.6元,那麼也應該是盈利的。

知道了新華保險的投資邏輯,那麼新華保險的近況如何?

二、保險行業現狀

(一)行業需求

1、重疾險

疫情後經濟逐漸恢複,2023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6%,相比2022年上半年提升1.9%,且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同比增長17.1%。

根據瑞士再保險對我國保險消費人群的調查結果顯示,重疾險是除醫保外配置率最高的險種,56%的消費者認為重疾險是應該優先考慮增加配置的險種,該數據側麵反映出我國重疾險還有較大缺口。

而根據第六次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符合健康定義的人群比率僅占15%,其中70%

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慢性病人數超4.8億,隨著慢性病患者的增加,非標體保險需求也會進一步提升。

政策方麵,銀保監會出台的《關於進一步豐富人身保險的指導意見》明確表示保險公司應承擔一部分非標體的保險保障,這一趨勢也為重疾險帶來了新的需求。

2、儲蓄險

我國家庭資產配置結構主要是房地產和儲蓄,從統計數據來看,自2017年以來房地產的平均營業利潤增長率由4.3%下降至-9.6%,房地產市場低迷疊加總儲蓄的上升將為儲蓄類保險提供發展機會。

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老齡人口已接近15%,2021年城鎮居民基本養老金代替率僅為43.6%,遠低於國際標準下維持基本生活的60%的替代率水平,僅靠社會養老金很難保障退休後維持原有的生活質量。

數據顯示2022年11月試行的個人養老金製度,截至2023年7月累計開戶人數達4030萬人。在部分抽樣調查報告中有49%人受訪者表示將使用個人養老金購買商業養老保險,這一發展趨勢也反映出商業儲蓄型保險將有潛力成為個人養老的主要保障工具。

近年隨著互聯網金融和自媒體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靈活從業人數急劇上升,2023年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這部分人群在社會養老保障方麵還冇有完善的製度和養老體係,儲蓄型保險將填補這一空缺為更多的靈活從業人員提供養老保障。

3、分紅險

分紅險產品利益由確定收益 分紅收益而得,其中確定收益為合同約定即剛性兌付,而分紅利益取決於可分配盈餘。產品屬性在保證了確定收益外,還能在權益市場上行階段獲得超額收益,滿足了風險平滑分散的投資需要。

根據過往經驗來看,預定利率下調階段,分紅險銷售都得到了增強。2023年7月壽險預定利率下調至3.0%後,險企主力銷售產品有望從增額終身壽逐步發展至分紅型產品、年金險、終身壽險和健康險等險種同步發展。

(二)渠道情況

1、個險渠道

從代理人數量來看:2023年,保險行業代理人渠道總人力仍在下降但降幅明顯收窄。截至2023q3,各上市險企代理人數量分彆為:中國人壽(66.0萬,較年初減少0.8萬)、中國平安(36.0萬,較年初減少8.5萬)、中國太保(20.4萬,較年初減少7.5萬)、新華保險(14.9萬,較年初減少4.8萬)。

從代理人產能來看:市場普遍擔心目前階段各公司產能的提升隻是清虛帶來的自然結果,即當不出單冇有業績的代理人淘汰後,剩下的代理人產能自然會提升。

但單獨看績優人力的產能,我們發現平安2023上半年人均收入同比增長36.8%,人力結構中,鑽石隊伍、潛力隊伍等高績優人力占比提升,其中鑽石隊伍人均NbV同比增長37%,潛力隊伍人均NbV同比增長13%;

績優人力產能提升說明團隊代理人的素質及“效率”確有提升。

從市場份額來看:近年,上市險企市占率略有小幅下降,新華保險雖算不上保險行業龍頭,但截止到2023年上半年,其市場份額也達到了5.32%,排行第五。

2、銀保渠道

受資本市場和政策麵影響,以往令銀行業“躺賺”的息差收入持續下滑,以招行為例,2023年q3招行實現手續費及傭金收入744億元,同比下降11%;實現財富管理手續費及傭金收入240億元,同比下降6%。

而招行2023年q3代理保險收入126億元,占總財富管理收入52%,遠高於代理基金、理財等其他項目收入。

報行合一手續費率下降後,銀行短期內代銷保險部分收入缺口無法在短期內轉移,各銀行將以“量”補“價”,持續推動保險產品銷售。

(三)行業週期

2010-2014年:保險行業處於基本麵弱週期,負債端壓製使利率影響鈍化。銀保\/個險渠道及產品層麵均持續受到衝擊,權益市場延續震盪下行。

2015-2017年:保險行業處於大變革 高景氣向上週期,EV(指市場對保險公司未來收益的估值)成長性預期提升。NbV增速維持高位,估值中樞較前幾年顯著提升。

2018-2019年:保險行業處於基本麵調整期,EV成長性預期有所下滑。NbV增速下滑至0左右,但經曆前幾年高增長後,實質上對於EV成長性的預期仍然較高。

2020-2022年:疫情衝擊 行業競爭環境惡化,EV成長性預期達曆史底部。

2023年起:預定利率下降、報行合一等政策持續催化各險企加速轉型,產品結構優化,人力逐漸企穩,產能大幅提升,壽險業迎來新一輪增長空間,中長期EV成長性凸顯。

從曆年保費及NbV(指保險公司的淨現值)走勢來看,保險行業一般為四年一個週期,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險企NbV及保費明顯反彈實現正增長,開啟新一輪增長週期。

總的來說,經濟復甦跡象明顯,居民疾病保障性需求持續增長,為重疾銷售回暖提供契機;在養老、投資壓力下,儲蓄險未來將維持高需求量不變;高收益預期滿足消費者投資需求,負債端成本壓力促使險企積極佈局,預計未來分紅險銷售有望起量。

對於個險渠道,實行報行合一後將加速人力規模收窄企穩,提升人力質態、產能,行業集中度有望提升。

對於銀保渠道,費率下降後銷售意願長期將不會發生減弱,銀保渠道對整體規模及價值的貢獻有望持續增長。

從曆年保費及NbV走勢來看,中國壽險業正踏入新增長週期,成長性凸顯,基本麵有望迎來底部反轉。

清楚了保險行業的現狀,我們進一步來看看新華保險的情況。

三、公司情況

(一)新華保險基本情況

新華保險為國有控股企業,控股股東為中央彙金公司,但無實際控製人。從營收構成來看,新華保險主要專注壽險業務,協同發展健康、養老、投資等板塊。

(二)最新業績情況

新準則下(新準則要求保費收入分期確認並剔除投資成分,導致保險公司特彆是壽險公司的收入出現較大幅度下降)新華保險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18.55億元,同比下降18.6%;實現歸母淨利潤95.42億元,同比下降15.5%;

其中,2023q3單季歸母淨利潤為-4.36億元,同比由盈轉虧。在2022年q3利潤基數較低基礎上,2023年前三季度的利潤降幅環比擴大,利潤增速略低於預期。

1、負債端情況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新華保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429.11億元,同比增長3.7%。其中,長期險首年期交保費220.31億元,同比增長40.2%;續期保費1004.25億元,同比增長1.5%;短期險保費33.60億元,同比下降12.7%。

分渠道來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新華保險個險渠道累計實現保費收入965.56億元,同比下降0.3%,占公司總保費收入的67.6%。

從單季表現來看,個險渠道實現季度保費收入283.5億元,同比上升3.7%,保費收入穩中有增。

產品方麵,新華保險三季度陸續推出“盛世榮耀終身壽險(分紅型)”等儲蓄型保險,進一步推動公司產品策略轉型。

銀保渠道方麵:2023年前三季度,新華保險銀保渠道實現總保費收入440.1

億元,同比增長14.1%,占公司總保費收入的30.8%。

單季度渠道實現保費收入71.8億元,同比下降2.7%。

三季度監管下發《關於規範銀行代理渠道保險產品的通知》,要求行業銀保渠道手續費實現“報行合一”(指保險公司報給銀保監會的手續費用取值範圍和使用規則是需要跟實際使用保持一致)。

2、投資端情況

由於權益市場波動加劇,疊加新會計準則實施導致公司的投資收益減少、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擴大。截止2023年9月末,新華保險累計實現投資淨收益2.11億元,同比下降99.41%。

其中,2023年三季度,權益市場延續低位震盪,疊加利率中樞下行,新華保險資產端持續承壓,單季度實現投資淨收益13億元,同比下降89.4%;年化總投資收益率2.3%。

總的來說,新會計準則實施及投資收益拖累新華保險業績表現。其中,負債端基本持平,符合預期;投資端受市場影響業績明顯下滑。分渠道看,個險渠道優化產品供給,推動團隊轉型;銀保渠道“報行合一”,助力可持續化發展。

四、估值思路

保險屬於重資產行業,重資產行業看重資產質量pb比pE重要,保險公司的資產除了現金就是現金等價物(除了現金剩下的基本還是媲美現金的東西),所以估值比較簡單就是看pb倍數。

數據截止1月31日,十年pb當前值為0.881,平均值為2.010,當前pb值明顯低於平均值。

與行業對比來看,新華保險pb為0.88,行業pb為1.10,新華保險估值低於行業估值。

與同行對比來看,新華保險pb為0.88,低於同行業除中國平安外所有公司。

綜合來看,新華保險依舊處於曆史相對低估狀態。

五、風險提示

經濟增長承壓、長端利率持續下行、居民消費信心不足等都會權益市場波動,導致險企業績修複不及預期;

保險行業受政策影響,如果監管政策不斷趨嚴,也將會影響險企短期業務表現;

同時,如果公司改革成效不及預期,將會影響負債端表現,進一步影響到公司的業績。

六、總結

通過跟蹤分析,我們發現新華保險當初的投資邏輯還在。

從行業層麵來看,經濟復甦跡象明顯,居民疾病保障性需求持續增長,重疾銷售有望回暖;

隨著銀行儲蓄利率的持續走低以及其他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性加劇,儲蓄類保險產品的銷售預計將持續走強。

同時各險企代理人團隊加速轉型、產能進一步提升,各險企保費及價值有望實現正增長。

資產端方麵,隨著穩增長等係列政策落地,權益市場有望實現好轉,各險企利潤端壓力將減弱。

從公司層麵來看,新華保險負債端觸底回升,改革重塑深化推進,隨著代理人隊伍的質態改善以及銀保渠道的貢獻提升,預計延續趨勢性增長;

資產端權益資產配置較高,預計隨著資本市場的回暖向好,資產端彈性向上空間有望打開。

從估值的角度來看,新華保險目前處於曆史相對低估區域,有一定的性價比。

最後也強調下風險,如果宏觀經濟不景氣,保險監管政趨嚴及公司改革不及預期,均會對公司的經營造成影響。

每個人的認知、對市場的理解都不一樣,每個人的交易體係、週期、倉位、紀律也都不一樣。我們在關注個股投資潛力的同時,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分析與思考以及風險承受能力理性做決定。

注:不同平台數據源存在一定差異,建議重點參考分析思路,不必過度追求數據精確性。本文闡述的僅代表筆者個人的理解和觀點,僅作為投資邏輯和方法學習,不作為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