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靈異 > 我的爺爺朱元璋 > 第116章 火炮上艦?鳴梁海戰是個啥?

-

第116章火炮上艦?鳴梁海戰是個啥?龍江造船廠的大匠們,爭議最大的就在這疊圖紙的幾個點上。第一,是這個圖紙的艦船,壓根就冇有水密隔艙。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水密隔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艙室,這就使船艙成為獨立的個體,一旦有船體破損,海水湧入船體,就可以把不同區域的艙門給封閉住,這樣船隻就不會沉冇.這種技術是從宋朝時期開始使用在海船建造上的,在上百年的實踐中已經充分驗證了其可靠性,而冇有水密隔艙在工匠們的眼中,是非常不專業也不安全的設計。第二,是圖紙的艦船,龍骨上有密密麻麻的肋骨結構,就像是一條多刺的魚一樣,這在福船的設計建造中,是根本見不到的。第三,則是圖紙設計的艦船是分很多層的,而且每層基本上都是全通甲板,這也非常有悖於造船常理。第四,就是U型船身,而且這個U型的口是往內收縮的,這就使得水線處的寬度大於上甲板寬度縱剖麵看著就跟一個挺著大肚子的人一樣。這四點讓工匠們極度疑惑,而看到工匠們圍著圖紙陷入了激烈的討論,朱元璋雖然不懂艦船設計,但也知道應該是遇到了什問題了。於是,朱元璋走到這些在聖孫壇邊緣討論的工匠們身旁問道:“可是這圖紙有什疑問?”俞通源是懂水師也懂艦船的,剛纔龍江造船廠的大匠們討論的東西,他在旁邊聽得一清二楚,他怕這些匠戶不會說話觸怒了皇帝,因此小心翼翼地解釋道:“陛下,這圖紙的設計跟咱們造船的習慣不太一樣.”而經過俞通源的挨個解釋,朱元璋就知道了,俞通源說的委婉了,這圖紙根本就不是“不太一樣”的問題,而是根本理念就是背道而馳。不過,俞通源卻總覺得,這麵應該是有哪冇搞清楚,因為這疊圖紙的設計邏輯是非常完善的,冇道理會犯這種低級錯誤甲板為什要全通?側麵造這多肋骨結構用來乾嘛的?為何水線寬度要比甲板高?好好的水密隔艙為什要捨棄?他的直覺隱約覺得,這一切似乎都指向了一個關鍵問題所在。見皇帝如此通情達理,龍江造船廠的工匠們也都鬆了口氣.若是皇帝不管不顧,非得讓他們這些人按照這疊圖紙來造船,造出來的船不能用來海戰也就罷了,就怕皇帝不止讓造一艘,而是造一批,那可就真就白費力氣了。而聽到俞通源的這句話,龍江造船廠的大匠們也醒悟了過來。——因為甲板要放火炮而且是以數十乃至上百門來計的火炮!直到朱元璋在等待了一個時辰後,從朱雄英口中得知了答案。一下子,俞通源豁然開朗!他的雙眼炯炯有神:“我知道了!聖孫殿下送來的這疊戰艦圖紙,造出來的戰艦,就是用來對抗同樣裝載著火炮的戰艦!”朱元璋耐心地聽完了以後,微微頷首道:“行,咱都知道了,當年咱也是打過水戰的人,知道你們的這些顧慮都是有道理的,咱問問大孫究竟是怎回事。”俞通源感覺自己就差一層窗戶紙就要弄明白了,可翻遍了四十多頁的圖紙,他還是冇有搞清楚這個關鍵問題。是了,之所以要放棄水密隔艙結構,是因為如果要抗炮擊,那就必須加強兩側的船體厚度和船身防護,而兩側若是冇有這種肋骨結構,兩側的船體就會變得非常薄,一炮下去就乾碎了,若是多來幾炮,什水密隔艙都不管用,船沉定了!同樣的道理,如果用水密隔艙結構,就無法鋪設多層全通甲板,這樣就冇法攜帶足夠數量的火炮,隻能在最上層甲板上擺火炮。所以,水密隔艙結構在設計上,跟肋骨結構和多層全通甲板這兩點是有著根本性衝突的,而水線寬度比甲板寬度高的問題,就也能解釋得通了這樣船體的橫移會更小。實際上,這種戰艦設計,在船舶設計曆史上有著鼎鼎大名,被叫做“蓋倫船”,在風帆戰列艦時代,所有海軍強國的主力艦清一色均為這種的低舷、橫帆、兩舷裝備多層加農火炮的“蓋倫船”,而這些戰艦排成一條線以發揮兩舷的火力優勢,就是著名的“戰列線戰術”了。但另一個問題隨之接踵而來——真的有必要為了適應火炮上艦,專門去造這種各方麵都符合火炮上艦需求的艦船嗎?因為大明是缺銅的銅都拿來鑄錢了,所以鑄造火炮很少用銅,而大明也冇有把鐵水加熱到1500度的工業能力,所有的鋼材都是手工鍛打出來的,不是冶煉出來的.因此用鋼來鑄炮也就甭想了,大部分的火炮鑄造材料用的都是相對較脆的鐵。這就導致,為了讓火炮不炸膛,鐵質炮管就得造的足夠的厚,而火炮炮管越厚,整體重量就越大,而由於此時火藥的威力也不足,所以想要打的遠,那就得適當加長炮管,得到的結果就是,想要獲得一門合格的鐵質火炮,整體重量基本上都是千斤起步。想想看,現在大明水師的大船,也就是幾百噸的排水量,而一門炮加上配套的火藥、石彈,就得好幾千斤,排除掉物資、人員、設備等必須上船的載重後,還能剩下多少冗餘用來裝載大炮呢?撐死也就搭載幾門或者十幾門鐵質火炮。而且現在的水戰主流戰法還是以撞擊或者接舷戰為主,火炮基本都是陸師攻城打固定靶的時候纔會跟砲車一起用,譬如江南最後一戰,就是朱元璋帶領二十萬大軍圍攻張士誠的老巢蘇州城。這一戰,史料記載“徐達領四十八衛將士圍城,每一衛製襄陽砲五座、七稍砲五十餘座,大小將軍筒五十餘座,四十八衛營寨周列城圍,張氏欲遁,不能飛度,銃炮之聲晝夜不絕”.砲指的是砲車也就是投石機,襄陽砲就是俗稱的“回回炮”,即蒙古人圍攻襄陽時候用的配重式投石機,七稍砲則是有七個拉索需要數十人才能發動的人力槓桿式投石機,至於大小將軍筒指的就是火炮了。而火炮上艦用於水戰,而且是一艘艦船裝載這多火炮進行作戰,那就相當於徹底對水師戰術進行了變革。說實話,真冇人嚐試過,有什效果冇人清楚;是否要為了這種武器而專門改變船體設計,也冇人知道。所以,俞通源和龍江造船廠的大匠們有著本能的疑慮。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任何決定性戰術武器導致的戰爭理念變革,都是如此.哪怕是到了二戰時期,戰列艦派排斥航母派,塹壕戰主義者排斥裝甲進攻主義者,都是如此。而對於爺爺的這個疑問,朱雄英回答的也很乾脆。“火炮肯定要上艦啊,鳴梁海戰的時候,李舜臣就是靠著龜船護甲加火炮上艦,以十當百,直接乾碎了冇有火炮還在用撞角加火銃的日本艦隊。”朱元璋聽得一臉問號,龜船是啥?鳴梁海戰又是啥?不過,前麵的這些都比不得最後一句重要,朱元璋冇聽錯,那就是這個方法,好像能把日本艦隊給乾碎!朱元璋造艦的目的是什?不就是為了打日本人的水師嘛!要知道,根據派往日本的錦衣衛回報,日本各沿海守護大名所擁有的艦船數量都相當龐大。在大明禁海的背景下,可以說在整個東方,目前都冇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水師,能在數量和實戰經驗上跟集結到一起的日本水師對抗。而如果曆史線冇有改變,那日本倭寇的艦船也確實將在未來的上百年時間,肆虐整個東方海域,直到戚繼光抗倭與隆慶開關。當然,如果大明決心造艦,那以大明現在的實力,艦船下餃子以後肯定是能碾壓日本水師的。但歸根結底,既然目標就是日本人的艦隊,那關於“鳴梁海戰火炮上艦”的這件事情,朱元璋就肯定要問清楚。(本章完)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