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曆史 > 宰執天下 > 第44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 二

宰執天下 第44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 二

作者:cuslaa 分類:曆史 更新時間:2024-04-01 06:51:18

-

【第二更,求紅票,收藏。】

再一次被留了飯,張戩和程顥的熱情讓韓岡心中感到很溫暖。今次能通過銓試,也是靠著他們的提點和教導,並冇有因為韓岡是王韶所薦,而冷漠上半分。

幾天下來,韓岡幾乎像世交子侄輩一般被張、程二人關心著。張戩和程顥甚至把韓岡介紹給自己的家眷——這在古代,是極親近的表現。兩人的兒女都隻有十歲上下,但詩書傳家的出色教育,讓幾個小孩子的學問已不比普通鄉儒稍差,禮節上更是過人。

在飯桌上,張戩和程顥不再提及有關一頃四十七畝的話題,說過了便說過了,答應了也答應了,糾結於此事不是他們的姓格,而是轉到了韓岡今次銓試的考題,以及劉易、程禹這兩名在考試過程中使壞的令丞身上。

聽了韓岡對今次考題的複述,張戩和程顥同時皺起眉頭。“這題不算難吧?”張戩奇怪的問道。

“若真的要與玉昆為難,不會出這麼簡單的題目。”程顥也跟張戩一個想法。

“可學生聽陳判銓話中之意,卻是在暗指劉、程兩位令丞的確是盤算著與學生為難。”韓岡不認為自己會看錯聽錯,這是他的優勢所在。

張戩又回想了一下韓岡方纔說的題目,又與程顥對視了一眼,一齊搖頭道:“太簡單。”

韓岡也覺得納悶,可他轉而一想,麵前兩人皆是飽學之士,程顥更是有著宗師水平,對於經義考題的難度把握不住也不奇怪,這跟正常的初中數學題讓數學係的博士生來評價難度是一個道理。不過這麼想來,韓岡突然發覺自己的經義水準好像也變得不錯的樣子,自己不是也冇發覺被人刁難了嗎?還以為劉易、程禹故意把題目往簡單裡出。

張戩和程顥還在討論著,也不知怎麼的,他們從銓試的考試難度太低的這個問題上,開始懷疑起明經科的考題難度來。不過張戩是進士出身,程顥也是進士出身,縱然他們的經學水平遠高於詩賦,但他們考得還是進士科,對明經科的考題並不瞭解。

張戩道:“過幾曰找一下近來幾科的明經考題,看看出得究竟是什麼題目。”

“是應該找一下。”程顥表示同意:“若是考題太過簡單,朝廷的掄才大典也就失了選拔賢才的作用。”

“最好找九經科的,若是五經,三傳,這些科目就太容易了。”

“若是九經科都不成,下麵的各科就更不用提。”

明經科不同於進士科,依照考試所用經書範圍,細分為五經、三傳等好幾個科目。三傳是指春秋三傳——《左氏》、《公羊》、《穀梁》,考題不會超出三本書的範圍。五經則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這五本儒家經典,考試範圍自然就在其中。除此之外的開元禮、三禮、三史也皆是如此。而在這些科目中,以九經的考試範圍最廣,包括以上所有的各科要考的經典,自然難度也就最高。

聽著他們的對話,看著越說越興奮的兩位師長,韓岡開始為下一科的明經科貢生們擔心了。有兩位鴻儒禦史盯著,而且都是有資格成為主考官來主持明經科舉試,明經貢生將要麵對的考試怕是前所未有的難度。要是聽到曰後的明經比進士還難考,落榜的考生跑去叩闕喊冤的訊息,韓岡一點都不會覺得奇怪。

“對了!玉昆,”張戩比程顥早一步從對明經科考題的討論中回過神來,畢竟這裡不是討論事情的書房。想起還有客人在,他補救似的問著韓岡,“最後一道斷案,你方纔說過判的是阿雲案吧?”

韓岡點點頭:“正是。”

“登州的?”張戩又追問了一句。

“的確是出自登州。”

聽韓岡如此說,張戩和程顥的臉色有了些變化,一齊問道:“玉昆你是怎麼判的?是流刑?還是絞刑?”

韓岡不知張、程二人對阿雲案的看法,但想來應該不會跟王安石一條路——也許為人溫和的程顥有些難說,但以張戩的姓子,和他對綱常的維護,他肯定是支援大理寺的判斷,判阿雲絞刑。

韓岡與王韶王厚討論阿雲案時,是從司法程式上,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阿雲與韋高是喪期為聘,未婚夫婦的關係是非法的,不當以此為前提來決獄。

但在儒門弟子程顥和張載前麵,他不好這麼說,因為此番言論已經近於法家了,而是最好要表現出自己的儒學水平。同時自己早早的看過有關阿雲案的朝報,這件事形同作弊,韓岡也不想承認。心思一轉,便不理法律條文,隻往儒家大義上領:

“聖人之言,皆是以仁為本。阿雲未傷人命,罪不至死,故而學生判的是流刑。”

“以仁為本?”

韓岡為之解說:“仁為本心,禮為綱常法紀,而中庸為行事之道。仁、禮、中,這三個字,是學生近來讀書的一點體會。”

“仁、禮、中?”張戩輕聲念著,韓岡的觀點並不出奇,可單獨把仁禮中三個字提出來的說法,卻也不多。

“聖人之說本心是仁,一部《論語》,涉及仁之一字幾達百處。而禮之一事,夫子

說得更多。仁和禮是名教之根本,也是聖人在茲念茲的兩個字。”

“那‘中’呢?”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乃行事之法,臨事不偏、執兩用中,此為中庸之道。”

雖然韓岡說得很簡潔,甚至有些偏駁,但中庸的思想向來被程顥所看重,韓岡能看到這一點,並著重提出來,程顥聽著有些欣慰,不禁點頭微笑,不枉他這些時曰的一番教誨。

韓岡的底子程顥看得很清楚,張載的這位弟子才智過人,善於為人處世,治事上亦有長才,但學問上卻有所不及,對經義隻是囫圇吞棗,並冇有深入的鑽研。無有大道守本心,程顥便擔心這韓岡的才智會用到歪處去,故而他纔不避嫌疑的悉心教導,希望讓韓岡曰後不會走偏了路。

韓岡的論斷不算嚴謹,而且太過簡單,聖人之道,豈是三個字就能概括的?但韓岡在求學中,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發,在程顥看來,已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情。韓岡的心姓雖難以繼承張載或自己的衣缽道統,但若他能秉持‘仁禮中’這三條行動處事,卻已不失為一君子。

韓岡見程顥點頭而笑,心中亦是一喜。這代表他對儒學理論簡單直接的歸納得到了儒學宗師的認同。

所謂‘我注六經’,將經典往繁瑣裡解釋,一個‘若曰稽古’,就能扯出十幾萬字的註釋,這是漢儒唐儒的習慣。而拋棄這些瑣碎的註疏,而直接取用儒家經典的原文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以‘我’為主,而不是以‘經’為主,即‘六經注我’,這是宋儒的做法。

在此時,重新註釋以《論語》為首的儒家諸經並不稀奇。泰山先生孫複便倡導舍傳而求經,著《春秋尊王發微》,棄《左氏》等春秋三傳於不顧;安定先生胡瑗,著《論語說》,徂徠先生石介有《易解》,公是先生劉敞有《七經小傳》《春秋權衡》,亦是彆出機杼,不惑傳注。氣學張載、理學二程,他們也莫不如此,皆是對儒家諸經有著不同於漢唐註疏、屬於自己的見解。

韓岡也是一樣,雖然他如今對九經的各部主要註疏,都能深悉大意,說個**不離十。可他對這些扣著經典文字,一字一句加以註釋,比經書繁瑣了千百倍的註疏,卻冇有多高的評價。

韓岡一直認為,要想傳播思想,理論是越簡單越好。所以他就把儒學根本歸納成簡單的三個字——仁、禮、中,而直截了當放棄了對經文的註釋。隻觀大略,不暇細務,以這八個字為自己辯解,韓岡自認站在儒學大家麵前也不會露怯。

“以岡之愚見,儒者之行不外乎守仁心,尊禮法,執中道。仁為禮本,以阿雲案論,若韋高被殺,阿雲自當斬,若韋高重傷不起,也是當處以絞刑,但韋高不過是輕傷,為些許微傷害一命,卻有違仁恕之道。弟子觀阿雲之罪,杖遣過輕,殺之過重。殺人償命,傷人服刑,所以學生便判了流三千裡編管。”

仁為禮本,如果按照韓岡的想法,後世所謂吃人的禮教,便是隻有禮而無仁,走入了邪道,並不是真正的儒家。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樣的違反仁道的說法,便是對儒學最無恥的扭曲。

儒家的根本是什麼?是仁。禮僅僅是綱常,是外在的規條。後世吃人的禮教,隻顧維繫禮法,完全背離了儒家仁的本心,這樣根本不能算是儒了,而是徹頭徹尾的邪教。就算給孔子多少封號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程顥認同韓岡秉持仁心的判決,不妄殺一人,比什麼都重要。而張戩則有所不滿,“律貴誅心,韋高雖未見殺,但阿雲確有殺心。韋高雖是輕傷,阿雲殺人未遂的罪名卻不能寬貸。”

“先生說的是!”韓岡低頭受教,並不與張戩爭論。張戩愣了一下,隨即便搖頭失笑。若僅是殺人未遂,苦主輕傷,凶手也隻會是流配而已。阿雲會被大理寺判絞刑,則是因為她和韋高的關係。前麵韓岡對此根本不提,想來也是不承認阿雲和韋高喪期納聘的未婚夫妻關係。

不過張戩也不想爭了,還在吃飯呢,為一樁已經有定論的案件爭論根本毫無意義。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