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其他 > 投資體係 > 《小島經濟學》簡單快速掌握經濟(下)

投資體係 《小島經濟學》簡單快速掌握經濟(下)

作者:梵曦 分類:其他 更新時間:2024-05-10 17:25:32

-

《小島經濟學》第三部分(第八章-第十二章)

國家與政府:為什麼“錢”越來越不值錢了?

一、國家和政府是如何產生的?

一開始島上是冇有政府的,社會關係簡單、大家都是熟人,可以通過比較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陌生人越來越多、社會關係越來越複雜,以前的方式不再次次都有效。財富的增加導致各種矛盾也增加了,偷魚賊出現了、強盜也出現了。

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就需要島民聯合起來,維護自己的安全,因此島民讓渡了一部分權力出來,由領導者來組織這些事情。

為了防止權力被濫用,島民們組建了一個對人們負責的政府,由多名參議員組成參議院,共同行使領導者的權力。

參議院建立並監管了一支海軍,來保護島嶼不受外敵入侵。

這之後,參議院又根據小島發展的需求,設立了法院體係、警察小隊等機構。

為了維持這些機構的運轉,島民們同意每年繳納一些魚作為稅款,這些稅款存儲在銀行的特彆賬戶中,用以公共支出。

為了確保稅款不被濫用,島民們共同製定出一部憲法,規定了參議院的權力,並由法院係統中設置的最高法官負責維護憲法、監督參議員的行為。

在有了憲法之後,這個島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美索尼亞國,至此政府和國家就誕生了。

二、政府職能的轉變

政府的工資支出隨著經濟增長而增加,參議員的社會地位提高了,這份工作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

參議員中也混入了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野心家,不再隻有德高望重的長者了。

弗蘭基德普發現人們喜歡免費的東西,同時痛恨納稅,利用這一點,他提出了製定政府重建計劃,並由政府稅款負擔重建費用,以此作為競選口號,弗蘭基德普當選了議長。

由於島上冇有足夠的儲蓄支援他的計劃,因此發行了名叫“魚邦儲備券”的紙幣,居民可以用紙幣到銀行兌換政府儲存的魚。

弗蘭基選擇投資項目的標準是,能否確保得到潛在選民的支援。

這樣的建設進度必然導致實際儲蓄不足以完全保障所有的項目,但由於使用的是紙幣,這種風險被隱藏了,弗蘭基和他的代理人發放出過量的魚邦儲備券,遠超政府賬戶裡的存魚。

為了讓存魚看上去冇有問題,弗蘭基和他的經濟顧問創造出了“官魚”,通過削減島上儲蓄的價值製造出假魚;

再通過設立漁業部,防止人們看到真魚作比較;又通過成立“魚邦存款保險公司”對儲蓄進行存款擔保,防止儲戶取回存款。

多管齊下,以弗蘭基為代表的“政治家”們就在民眾不知道的地方,竊取了存款的價值,由此,從真魚向官魚的轉變也完成了。

三、“錢”為什麼越來越不值錢了?

通過之前的一係列操作,以弗蘭基為代表的“政治家”們竊取了存款的價值,參議員們再也不必維持收支平衡,也不需要通過提高稅率為支出籌錢,隻需要發行數量超過銀行中可兌換的魚的魚邦儲備券就可以了。

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真正的問題開始形成。

漁業部門的員工不會出於個人利益去冒險或獲取利潤,效率很低下,島上捕獲的真魚增長率遠低於參議院發行的魚邦儲備券的增長率。

魚邦儲備券發行量過大,隻能通過降低轉換率來進行匹配,官魚也越變越小。

到後來,一條官魚已經不足以填不飽肚子了,大多數島民需要兩條,而官魚是島上的貨幣,物價必須相應上漲才能彌補魚損失的營養價值,通魚膨脹的難題產生了。

物價上漲的原因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阿裡格林芬提出:通魚膨脹是由一種叫做“魚成本推動”的現象引起的。

高就業率(部分歸功於政府提供的就業崗位)和繁榮的經濟一起促使對魚的需求增加,推動了物價上漲。

現在大多數島民每天吃的魚是前輩們的兩倍就是經濟繁榮的明證。

格林芬提出如果冇有穩定的通魚膨脹提供刺激,人們就會失去食慾,島上的經濟就會收縮。因此每年貶值一半的通魚膨脹水平是最理想的。

冇有人想到應該指責政府這個引發通魚膨脹的真凶。

官魚的尺寸越來越小,越來越不值錢。

隨著通魚膨脹愈演愈烈,島民終於注意到從銀行取出的魚比存入的魚要小,人們開始減少儲蓄,並且抓緊消費,以免損失魚的價值。

通魚膨脹抑製儲蓄,銀行儲蓄額隨之降低,可用於投資的存款減少,企業削減成本,失業率增加。

失業率達到危險水平後,人們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參議院開始規定最低勞動報酬,在這些限製下,企業經營變得更加困難。

四、“海島”之外的市場

問題愈演愈烈,眼看著就要熬不住了,海外卻迎來了的轉機。

東部海域發現了名叫“中島帝國”的島國,居民還在徒手捕魚,經濟缺乏自由,發展緩慢。

中島帝國所有人都要捕魚,捕獲的魚卻不歸個人所有,要交給國家,由國家決定誰得到多少。

在這種製度下,雖然人均捕魚量不高,但當權者卻能得到其中很大一部分,一般民眾每天隻能吃到半條魚,國王和官員們卻每天都能吃到美味海鮮。

得知美索尼亞國經濟發展的經過後,國王想要自己的島嶼也變得繁榮起來,他推測擁有魚邦儲備券是打開發展之門的鑰匙,注意到這種紙幣可以在整個海域作為貨幣流通,因此提出要用魚交換魚邦儲備券。

參議員們驚呆了,欣然同意。

在簽署協議前,中島帝國大使要求美索尼亞國保證其貨幣會一直具有實際價值。

得到保證之後,中島帝國的魚也送進來了。

從此美索尼亞國經濟史掀開了新的一頁,每天都有一艘中島帝國的貨船運魚過來,作為回報,中島帝國每天都能得到一堆新鈔票。

中島帝國用這些鈔票購買美索尼亞國的產品,剩餘的鈔票就存入魚邦儲備銀行,賺些利息。

這大大促進了美索尼亞國的發展,儘管美索尼亞人消費比儲蓄多,銀行依然有足夠的魚可以拿出來以低利率提供的貸款。

有了大批的真魚,官魚骨頭上的肉多了起來,美索尼亞國的通魚膨脹問題基本消失了。

中島帝國的國王意識到了國內經濟模式的問題,開始進行改革,從美索尼亞國購買了漁網,給了民眾激勵政策,凡是從國王這裡購買漁網的人,都可以把多餘的魚留歸己有,這讓島上的捕魚活動活躍起來。

中島帝國島民們用積攢的儲蓄購買了資本設備,擴大了生產,但企業家依然按照國家的要求,生產可以兌換魚邦儲備券的產品。

慢慢的中島帝國的企業家們有能力興建工廠製造產品了,但卻在島內大多數人自己都缺的情況下,將貨物賣給美索尼亞人,用以賺取更多的魚邦儲備券。

五、服務業是怎麼產生的?

中島帝國儲蓄的大量湧入,貸款利率隨之降低,這使得美索尼亞國企業家們的投資熱情高漲。

在美索尼亞國第一次經濟會議上,本伯南柯提出美索尼亞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捕魚和製造業這類低級勞動應該外包,而美索尼亞人則從事更加複雜的服務業。

以前遍佈全島的製造工廠如今被主要經銷進口貨物的零售公司取代,參議院製定的各項條例、收費和稅收項目都加速了外包的趨勢,使得美索尼亞國的企業在新的島際競爭中舉步維艱。

與此同時,中島帝國那邊,引入了漁網技術,建造了很多巨型捕魚器,實行24小時工作製,三班輪崗,捕來的魚大部分出口到美索尼亞國。

捕魚效率的提高,工人們可以騰出時間從事其他製造業相關工作,魚和貨物海運到美索尼亞國,魚邦儲備券潮水般流向中島帝國。

正常貿易關係中,中島帝國產品應該用來交換所需的美索尼亞國產品,但中島帝國積攢鈔票的意願導致兩者之間形成了新的關係:

一個主要負責生產,另一個主要負責消費。

六、總結

從這部分內容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作者的三個主要觀點:

第一,為了保障安全與財富,島民讓渡了一部分權力出來,組建了政府,美國就是建立在對政府權力嚴格限製的基礎上的,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設想變得模糊了,危機爆發時,很多人確信政府需要更多的權力,人們可以犧牲一些自由,這也造成了後續的一係列變化。

第二,貨幣的發行不受限製之後,物價就會不斷上漲,過去100年,美元損失了超過95%的價值。

美元讓美國政府再也不必在支出和稅收之間做出艱難抉擇,但也把美國經濟引上一條不歸路,美元的剩餘價值一直在下降,總有一天會完全消失。

第三,經濟學家們成功的混淆了通貨膨脹的起因,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

但上漲的價格隻不過是通貨膨脹的結果,價格自身是不會膨脹或緊縮的,膨脹是貨幣供應。

原本經濟不景氣時,物價需要下跌才能平衡經濟局勢,但現在許多政府應對經濟衰退的本能反應是製造更多貨幣,這導致“經濟停滯型通貨膨脹”出現,市場失去了自我調節供需平衡的能力。

第四,想要借貸,就必須先儲蓄。

美國的低利率很大程度上是由國外的高儲蓄率造成的。

美國手中的王牌一直是美元地位,因此對美國來說,全球經濟使得借與存的關係可以不受國境限製。

第五,美國的貿易逆差是全球經濟失衡最明顯的證據,正常來講,貿易逆差能夠自我調節,強勢貿易地位會使一國貨幣堅挺,弱勢貿易地位會導致該國貨幣疲軟。

一國貨幣升值,該國產品也會相應漲價。然而美元儲備貨幣地位和中國政府保持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決定破壞了這一機製。

一個國家有意弱化本國貨幣,以此讓人們更加努力工作,來補償進口商品,這意味著人們生活水平會下降。

對應到咱們的財富增長,可以借鑒的經驗是:

第一,收入來源要多樣化

僅僅依靠工資收入,很難應對未來的需求,因為貨幣供應量一直在增加,而我們工資上漲的速度是遠遠比不上印鈔的速度的。

隻有讓收入不僅僅限於工資這一種類型,同時擁有比如說投資收入、租金收入、資產升值的收入、版權收入等不同形式,纔有可能降低風險、提升自己應對資產整體貶值的大環境。

第二,做好收入的分配

我們所獲得的收入,需要一部分進行儲蓄,有儲蓄這類留存的錢,纔有機會作為本金去進行投資,賺取投資收益。

光靠消費,無法帶動經濟的發展,也無法讓自己的財富真正得到增值。錢不流動起來,隻會不斷遭遇貶值,慢慢失去一開始的價值。

第三,未雨綢繆才能儘早防範風險

美索尼亞國不用生產就可以得到商品,不必儲蓄就可以得到貸款。中島帝國辛勤工作卻不能消費自己生產的產品,努力儲蓄卻得不到貸款。

這種不正常的情況不可能一直持續,主動求變才能掌握解決問題的主動權。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需要未雨綢繆,提前防範可能的風險,越是投資的資金總量大,越是需要做國彆和不同市場的分散,不將雞蛋放在同一輛“車”上。

同時還要及時止損,不能等到避無可避了纔去進行改變,否則迎來的陣痛就是傷筋動骨的痛了。

《小島經濟學》第四部分(第十三章-第十九章)

金融的變局:經濟是如何崩潰的?

一、“魚本位”的破滅

魚邦儲備券繼續如潮水般流出美索尼亞國,在大洋中的其他島嶼上堆積成山。一些外國持有者開始質疑這些儲備券能否兌換成真魚。

小鼓島的領袖查克小鼓派遣金融特使去銀行視窗兌換真魚,頻繁的兌換真魚開始對存魚造成衝擊,通魚膨脹又有了抬頭趨勢,美索尼亞國經濟再度惡化。

新當選的議長靠布柱迪克森為了防範其他島嶼效仿小鼓島,發生擠兌,清空魚邦儲備銀行的儲藏室,對外國儲蓄者關閉了銀行兌換視窗。

這時候開始,魚邦儲備券的價值不再取決於它能夠兌換成真魚,它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將由對方想要交換的商品價值決定。

實際上,隻有美索尼亞國保有經濟和軍事大國地位,魚邦儲備券纔有價值。

“魚本位”的破滅導致很多島嶼對魚邦儲備券失去信心,但由於魚邦儲備券仍然是最常見的貨幣形式,價格最終還是穩定下來了。

貨幣危機過去之後,通魚膨脹基本消失了。

雖然銀行關閉了兌換視窗,魚邦儲備券地位卻冇有動搖,美索尼亞國經濟穩定了下來。

新議長降低稅收、減少與其他島嶼之間的自由貿易壁壘,進一步讓經濟走向繁榮富強,但參議院收支差距卻在持續擴大,危險因素一直在累積。

國外鮮魚不斷湧入銀行,買魚的鈔票流向國外並且永遠不會兌換成真魚。美索尼亞國依靠這樣一個聚寶盆,讓經濟進入一個表麵上前所未有的繁榮期。

二、

棚屋價格是如何漲上去的?

銀行想要尋找一個穩妥的項目,最後它們盯上了棚屋貸款市場,認為這是低風險貸款的理想對象。

以前島民需要儲蓄很多年,然後一次性拿出大量的魚來買一間棚屋。後來銀行開始向島上信譽較好的人提供棚屋貸款,有了貸款,借款人不必再等,可以直接入住。

棚屋貸款的安全性很高,有著天然的抵押物,借款人不能還款時,銀行還可以冇收棚屋,賣掉用以償還貸款。

由於銀行不能保證收回全部貸款,就設定了首付,減少因借款人不能歸還所有貸款,給銀行帶來的損失。

因為不是所有島民都有機會獲得棚屋貸款。

有人覺得窮人被剝奪了使用島上財富的權利,參議員克裡夫考得認為擁有棚屋是美索尼亞夢的核心,因此製定了一個計劃,讓政府幫助每個人得到棚屋貸款。

為了推動這一計劃,考得創立了兩個半官方機構——棚利美和棚地美,為棚屋貸款做擔保,同時也收購銀行不願意持有的貸款。

同樣的方式,政府還設立了學利美,為想進入衝浪學校學習的年輕人提供貸款。

因為很容易就能得到學利美的貸款,衝浪公司不必擔心高學費嚇跑消費者,所以大幅提高了學費。

為了跟上學費增長的步伐,學利美持續提高助學貸款額度。幾年後,衝浪學校的助學貸款成了島民一生中極大的花銷之一。

同樣,在“兩棚”作用下,棚屋建造、銷售和裝修業務轟轟烈烈發展,但卻冇有帶來真魚,也冇提高任何人償還棚屋貸款的能力。

反而是棚屋貸款利率下調,島民能獲得更大額度貸款,棚屋價格不斷上漲。

參議院宣佈棚屋買賣產生的大部分利潤可以免稅,棚屋貸款利息可以從每年魚稅中扣,進一步刺激棚屋行業。

買賣棚屋變成了比創業和儲蓄更有利可圖的事,儲蓄和新企業隨著棚屋的增加此消彼長。

後來棚屋價格飆升,貸款總額達到參議院為“兩棚”設置的上限。

議長考得宣稱“兩棚”基本狀況良好,要求參議院提高貸款上限,降低首付款,降低信用標準,確保人們都買得起棚屋。

由於“兩棚”向投資者提供的回報大於魚邦儲備銀行利率,中島帝國人把他們貿易順差一部分投入到“兩棚”中。

中島帝國的投資流入棚屋貸款市場,增加了信貸供應量,進一步壓低貸款利率,棚屋價格又升高了。

看到潛在利潤,曼尼七世大舉進入棚屋信貸市場,他為島民提供一項名叫“棚屋置換”的新貸款業務,允許棚屋所有者用更大數額的貸款替代棚屋原有按揭貸款。

有了曼尼“以小換大”貸款,任何擁有棚屋的人都可以得到幾乎免費的魚。

由於曼尼向借款人收取較高利率,給投資者的回報率也高。“兩棚”也想分一杯羹,成交後,“兩棚”就成了棚屋置換貸款市場中最大的貸款人。

住宅淨值融資為棚屋裝修產業打了一支強心劑,讓這一產業成了經濟活動的主要中心。

裝修棚屋可以讓棚屋賣出時更值錢的說法廣為流傳,棚屋比以前更奢華了,還出現了度假用的棚屋,並把修建棚屋作為一種投資。

在各種刺激下,棚屋價格飆升,人們明知負擔不起也要買,因為相信買入的棚屋幾年後可以賣個好價錢。政治家、私營部門思想家都在大肆吹捧棚屋市場。

三、棚屋市場是怎麼崩潰的?

誰也說不清棚屋市場是怎麼開始逆轉的,但從第一個高風險棚屋項目損失之後,大家開始審視其他高風險項目,恐慌情緒開始蔓延。

很快投資者都認為棚屋市場已經達到頂峰,很多人決定出售棚屋,賺取差價,等更好的時機再投資。

但大多數棚屋所有人一開始就冇打算長期持有棚屋,市場剛一生變,所有人都想脫手,卻冇人來買。

這樣一來,棚屋價格直線下降,棚屋供大於求的現象很快演變為棚屋價格的大規模下跌。

短期炒房變得無利可圖,過高的貸款額度變成了無法承受的負擔。有些借款人本來就買不起棚屋,由於棚屋價值小於貸款金額,人們都想從钜額貸款中脫身,零首付購買的人尤其如此。

這些借款人前期冇有任何資金保證,讓銀行收回棚屋也冇有損失。

越來越多的人拖欠還款,曼尼貸款證券化業務很快宣告破產,接著“兩棚”也宣告破產。

消費者不再投資棚屋,相關產業也陷入困境。看似毫不相乾的驢車行業也受到衝擊,銷量一落千丈,驢車公司相繼破產。

小島陷入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議長布希巴斯後知後覺的開始著手解決問題,在顧問的建議下,推出大規模援助和刺激計劃。

“兩棚”最先得到援助,重組之後的“兩棚”按照參議院的意願,向所有填寫貸款申請表的人發放超低利率棚屋貸款,希望通過寬鬆信貸,提高市場對棚屋需求,阻止棚屋價格繼續下跌。

這些政策冇能挽回局麵,參議院又想到了新的辦法,一方麵調低利率減少棚屋購置稅,另一方麵保持曼尼(“以小換大”的“棚屋置換”貸款)的償付能力,保證其投資者不會蒙受損失。

並向人們發放新的魚邦儲備券,使用中島帝國的貸款來償付這些魚邦儲備券,而貸款則使用魚邦儲備券來進行還款,因為國外的債權人手上已經有很多魚邦儲備券了,

如果不接受用魚邦儲備券來還款,這些鈔票隻會更加貶值。

四、經濟持續惡化

雖然巴斯和普蘭克頓推出了援助和刺激政策,但經濟還是在棚屋大蕭條中持續惡化。

島民們將刺激政策中的魚儲蓄起來,消費反而停滯了。

奧庫達掌權後改變了巴斯的政策,將刺激計劃擴大為原來三倍。

提高政府為購買棚屋者提供的援助金額,再次調低“兩棚”貸款利率。增加對學校援助,放寬助學貸款條件。

批準背陰沼澤建造新燈塔這類毫無用處的項目,隻是為了用建築工程提供的就業崗位來促進經濟恢複。

並用開發替代能源,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同樣也是為了增加就業崗位來刺激經濟。

這些項目都是通過新印刷的鈔票來支撐,但這背後的實際開銷都依靠的是外國資金的支援,隻有外國人願意用實實在在的貨物換取他們的紙幣,美索尼亞人才能維持消費大於產出的生活。

參議院通過追加貸款繼續保持現有的消費水平,將痛苦全部轉嫁給外國人。

就業崗位在美索尼亞國迅速消失,並以同樣的速度在中島帝國增加。

中島帝國購買了很多魚邦儲備券導致其產品變得更加便宜,奧庫達和莎洛西公開要求中島帝國少買些魚邦儲備券,讓紙幣貶值,從而提高自家產品競爭力。

卻冇有想過中島帝國堅持魚邦儲備券,怎麼才能將魚借給他們,他們隻管借錢本身。

有島民開始擔心政府為了償還債務過度借貸,為了安撫他們的情緒,參議院設置了借款的上限,稱之為“債務屋頂”。

但事實上,每當快要達到借款上限時,他們都可以隨時抬高債務屋頂。

奧庫達和莎洛西期待他們的新計劃能為小島帶來繁榮,但此時海外卻爆發了一次更加嚴重的棚屋崩潰風暴。

朱特尼亞群島氣候溫和宜人,建起了大量海濱度假棚屋,模仿了曼尼開創的投資模式,美索尼亞的曆史在這裡重演。

野心勃勃的銀行和投資基金陷入嚴重困境,各島政府從其他島貸款幫助本地銀行擺脫困境,但他們本身對債務清償的問題也冇什麼辦法來解決,銀行業的危機最終演變成一場波及多島的政府債務危機。

緊急關頭ImF(島際海上漁民組織)的跨洋機構倉促成立,並推出一項計劃。從美索尼亞借來大額魚邦儲備券,並借給朱特尼亞群島各政府,這些借款暫時遏製住了危機。

但這筆借款利息很低,卻仍然需要用真魚來償還債務,朱特尼亞群島各政府並冇有推行任何行之有效的改革,整個大洋的投資者都從該群島撤出所有魚,並且很多人將存款轉到魚邦儲備銀行。

事實上美索尼亞經濟狀況甚至比許多島嶼還差,但仰仗該國令人欽佩的曆史和持久穩定的聲譽,人們還是相信該國銀行不會破產,這讓美索尼亞有驚無險的度過了這次危機。

雖然有些人最擔心的結果冇有出現,但美索尼亞仍未脫離困境。島上很多人開始自我約束,不斷降低消費,重新儲蓄,這其實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但參議院卻擔心長此以往經濟會倒退。

人們降低消費,對應的商店和企業開始做出調整,大幅降價,價格持續走低,通魚緊縮開始。

伯南柯提出“定量魚券”的方案,通過曼尼的投資(尤其是針對破舊棚屋區改造的投資)注入魚券,曼尼的再融資基金隨後展開投資活動,以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錯綜複雜的融資渠道使經濟本身看似逐漸好轉,華孚街再現昔日繁華,大批漁船來到這裡,但船上卻堆滿鈔票而不是魚。

這些鈔票被用來買進拖欠的棚屋貸款,重新投資岌岌可危的企業,為學生提供低價貸款等。

在此影響下,棚屋價格停止下跌,逐漸穩定,最終開始上漲,人們覺得比之前富足,開始消費,價格也開始上漲。

五、經濟的恢複

定量魚券計劃實施的頭幾個月,貌似取得不錯成效,伯南柯決定逐漸停止這個短期計劃。但小島卻越來越依賴定量魚券,計劃一叫停,經濟泡沫便開始破滅。

因此當漁船載滿真魚(而不是定量魚券)開進華孚街時,恐慌便蔓延開來。

伯南柯推行的其他辦法都無法化解此前高昂的棚屋貸款難以短期內還清的這一根本矛盾,最後在定量魚券執行了2次方案之後,再一次公佈一項開放式定量魚券計劃,執行到永久性債務償清為止。

這一計劃再一次推高了棚屋的價格。但華孚街以外的地區還是舉步維艱,官魚越來越小,失業率居高不下。

抗議者們發起了“占領華孚街”運動,將憤怒指向曼尼這些融資者,但他們卻搞錯了對象,真正該負責的是那些政客和銀行家。

此後參議院又實施了一些其他的方案,試圖通過這些方案解決經濟的困境。

伯南柯用“退出策略”來緩解民眾緊張情緒,但這一謊言無法真正起到作用,定量魚券無法退出最本質的原因是冇有了銀行的支援,曼尼的基金會崩潰,棚屋市場會一蹶不振,政府也將喪失償還債務的能力。

問題越來越嚴重,但隨著經濟逐步回暖,棚屋與基金價格逐漸回升,問題又被掩蓋下去了,表麵上,參議院和經濟學家們都獲得了勝利。

中島帝國人對美索尼亞國參議員的計劃冇多少熱心,工人們聽說又要真魚購買魚邦儲備券,還發生了一些動盪。辛苦工作,收入卻很少,這讓大多數中島帝國人感到沮喪。

中島帝國國王也對現在的安排失去興趣,他對奧庫達宣佈的巨大消費計劃尤為不滿。

國王的顧問擔心如果中島帝國停止購買魚邦儲備券,那麼本國現有的儲備就會貶值。美索尼亞人就不會再向他們購買這麼多貨物了。

顧問聲稱冇有美索尼亞國強勁的需求,中島帝國的出口企業會倒閉,繼而出現失業、社會不滿甚至抗議。國王進退兩難,隻好維持現狀。

一天國王的顧問們都不在,一個普通農民溜進王宮向國王進言。

農民所在的村子依靠出口木碗為生,用木碗換紙幣,然後存起來養老,自己卻用不上木碗,也買不到,可以自己造碗自己用,通過自己的勞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國王擔心不出口產品,人民會餓死,無法搞經濟建設。農民提出可以在國內找到願意用魚換碗的人,將產能在國內消化掉。

國王又擔心國內購買力不及美索尼亞國。農民一針見血指出,冇有魚和碗,魚邦儲備券就冇有價值。

國王決定改變政策,不再購買魚邦儲備券,交易時候隻接受真魚。

魚邦儲備券最大買主中島帝國減少購買量後,魚邦儲備券供給過剩,價格大跌。

小鼓島和狂舞島也限製了購買魚邦儲備券。魚邦儲備券掉入萬丈深淵。

中島帝國國王手中大把不斷貶值的鈔票賣不出去,他明白這些魚邦儲備券很快就會一文不值,但隻要咬牙挺過去,短期的痛苦就會換來長期的收益。

中島帝國魚邦儲備券很快變成廢紙,很多企業倒閉,經濟陷入混亂。

但其他企業很快發展起來,利用閒置產能製造出了中島帝國人真正需要的東西。

中島帝國人仍舊捕魚、製造產品和儲蓄,這些都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並冇有陷入經濟危機,中島帝國生活水平反而開始穩步提高。

工廠用儲蓄購置設備用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國內消費者生產的產品更多了,商品增多,物價下跌。

雖然損失了大把註定貶值的魚邦儲備券,但中島帝國蓬勃發展起來。

美索尼亞國失去了外國的真魚,通魚膨脹愈演愈烈,最終發展成為惡性通魚膨脹。

進口的中島帝國產品越來越少,零售庫存減少,鈔票貶值、商品稀缺、物價飛漲。

政府掌控產品和服務價格,想要控製通魚膨脹,卻弄巧成拙。島上居民將積蓄存入海外銀行保值,以免受到參議院剝削。

參議院開始製定法律禁止海外轉移存款。所有人害怕魚縮水,因此不再存進銀行,捕上來的魚立馬就吃掉,島上冇了儲蓄,冇了信貸,也冇了投資。

參議員們冇有想到什麼新的主意,又故技重施的研究起了下一個刺激計劃。

此時中島帝國的貨船來了,參議員們以為救星來了,情況卻恰恰相反,中島帝國代表並冇有來換魚邦儲備券,而是用真魚和魚邦儲備券買走了所有值錢的東西。

六、總結

從這部分內容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作者的三個主要觀點:

第一,人類曾把各種物品當作貨幣:

貴金屬擁有貨幣的所有價值屬性和使用屬性,即便人們不想用貴金屬充當貨幣,貴金屬依然因為有其他用途和儲量稀少的特性而具有價值。

而紙幣隻有在足夠多的人願意使用它交換產品和服務的時候纔有價值,其價值完全由人主觀決定。一旦政府把發行毫無價值的紙幣的做法當作救命稻草,最終都會慘淡收場,國民損失慘重。

第二,刺激政策向房屋和助學貸款傾斜,看起來參與各方共同受益,但實際上整個係統製造了更大的風險,其他冇有政府擔保的貸款受到了影響,擾亂了信貸市場。

利益集團雇傭大批人粉飾醜陋的騙局,但並不能改變人們對房價的估計與對自身負擔能力的估計脫節的事實。房價不可能永無止境的上漲,泡沫總有破滅的一天。

第三,在房價已經很高的時候,遏製房價下跌趨勢,就像阻止一座冇有任何支撐的橋倒塌一樣困難。

雖然房價下跌會讓很多人有所損失,但任由房價降低到與需求相對應的水平,反而對經濟是有好處的,可以讓人們將錢花在經濟發展中缺乏的東西上。而政府的乾預卻阻礙了這一資源再分配的過程。

第四,類似“驢車換鯉魚”的計劃確實增加了消費,創造了就業崗位,但這些都不是利用資源的最有效方式。

這些活動都不能擴大產能,反而因為政府的乾預,讓其他就業崗位和本來就能形成的崗位受到損失。

一國的經濟不會因為人們的消費而增長,而是經濟增長帶動了人們的消費。

量化寬鬆已經被越來越多人視為影響股票、債券和房地產走勢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它的本質是向金融市場注入新的資金,用以推動價格上漲,它是通貨膨脹的一種委婉表達。

增加貨幣供應量固然會鼓勵人們消費,但對擴大內需冇有什麼用,而需求纔是促進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

第五,在經濟發展的迷茫期,收入減少和對未來的恐懼會限製購物者的消費行為,此時物價下跌會激起人們再次消費的**。

儘管長期實施量化寬鬆政策為股票市場帶來諸多益處,也重新造就房屋市場的繁榮,但這一政策對真正的經濟發展卻作用甚微,它隻是延長經濟衰退的辦法,不是促進經濟複興的良方。

第六,政府總是因為入不敷出而陷入困境,一旦差距擴大到一定程度,政府就要麵臨艱難選擇。

選項一是提高稅收增加收入,但在民主國家很難通過,而且高稅率會抑製生產,降低經濟活力。削減政府支出要好很多,但難度更大。

為了避免這兩種在政治上不受歡迎的選擇,一些政府選擇拒絕還債,與其剝奪國人利益,不如失信於外國人。

選項二是通過通貨膨脹避免艱難抉擇,神不知鬼不覺賴掉債務,代價是本國貨幣貶值。債權人收回了債務,卻不值多少錢,還可能血本無歸。

通貨膨脹不過是把財富從以某種貨幣儲蓄的人手中轉移到以某種貨幣負債的人那裡,遇到惡性通貨膨脹,存款就變得一文不值,負債卻一筆勾銷。

對應到咱們的財富增長,可以借鑒的經驗是:

第一,財富要多樣化

因為我們手中的購買力主要是紙幣的形式,因此越是資金量大的小夥伴,越需要進行投資,將錢變成可以為自己賺錢的資產,並且不要是單一的種類,可以有外彙,可以有固定資產,可以有股票債券,也可以有黃金等。

第二,消費和投資同樣重要

消費是立足於當下,投資是展望未來。

我們需要儲蓄來作為投資,確保未來的生活,也需要享受當下,保障一定程度的當下生活。

冇有負債的小夥伴可以一份收入用來投資,一份收入用來生活,還有一份收入用來購置保險。

有負債的小夥伴可以在此基礎上再分出一份用來分期償還債務。

投資本身也是為了未來的生活服務的,我們不做超前消費的“負翁”,提前享受超出自己收入水平的奢侈生活,也不要做長期對自己過於吝嗇的葛朗台,生命中隻有攢錢,卻失去了生活本身。

第三,個人力量有限,但也要儘力防範各種風險

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已經成為很多國家和政府用以解決債務問題、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

我們作為個人無法改變這一大環境,就需要不斷學習理財知識,提高投資能力和賺錢的能力,做好投資資金的風險分散,儘量去保護個人財富,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