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其他 > 投資體係 > 《小島經濟學》簡單快速掌握經濟(上)

投資體係 《小島經濟學》簡單快速掌握經濟(上)

作者:梵曦 分類:其他 更新時間:2024-05-10 17:25:32

-

《小島經濟學》,幫你簡單快速掌握經濟學

在我們投資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經濟學相關的內容。

雖然有很多人會吐槽經濟學太枯燥難學啦…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小島經濟學》

推薦原因就是,就算你是經濟學小白,就算平常不怎麼喜歡看書,這本書也能看下去,因為這本書是用漫畫和故事構成的,通過形象的比擬,大家會以一個輕鬆愉悅的心情學完經濟學的基礎知識。

而且也因為這本書全本都在講故事,而且用了大量的漫畫,全書裡幾乎冇有任何專業術語,所以這本書很長時間都被認為是給少年兒童看的書,初中生都能看懂。

但是隻要讀過本書的小夥伴,相信都會喜歡上它,認可這本書的專業,《小島經濟學》也是史上最好的經濟學著作之一。

《小島經濟學》這本書的作者彼得d希夫,是著名的投資學家、企業家和暢銷書作家,是歐洲太平洋資本公司的首席執行長兼首席全球策略師,也是華爾街知名的經濟學家,也是世界經濟學家、投資專家中少有精確預測美國次貸危機的預言人。

他的另外一本著作《美元大崩潰》也是超級暢銷書。

這本書是他與弟弟,同樣也是經濟學與融資學方麵的知名專家安德魯希夫首度合作完成的。

這本書裡,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出發,敏銳地觀察到了那些不易發現或總是易於被忽視的經濟學問題,如一國的經濟不會因為人們的消費而增長,而是經濟增長帶動人們的消費等。

然後把作者對經濟學的獨特見解融合到一個小島上的居民的故事裡。

從島民每日捕魚吃魚度日,到開始投資漁網產生經濟活動,再到小島經濟逐漸繁榮,又與外島有了經濟往來……

通過小島的故事,作者將經濟產生的曆史大大簡化為一個簡單的過程,讓本來抽象的經濟學相對具象化,讓大多受眾人群都能理解經濟學的原理。

並且通過大量的漫畫,活潑生動而不失嚴謹,所以非常適合經濟學入門學習,學會觀察經濟的發展,能夠辯證地看待經濟事件,更清楚地理解當前的經濟背景更適合什麼投資?

看到這個介紹,小夥伴們是不是對書的內容期待起來了~

看書、閱讀,是一個人形成獨立思考能力最重要的習慣。

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下這本書的資源,閱讀起來。

比如微信搜尋【微信讀書】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後,從公眾號後台點擊【開始閱讀】,然後點擊【網頁書城】,就可以進入到電子書商城。

搜尋《小島經濟學》,然後就可以開始閱讀。

然後這本書一共有十九章內容,為了幫助小夥伴更好地解讀這本書,我們會把這本書分成四個部分:生產力的提高、貨幣的產生、國家與政府、金融的大變局。

這期的解讀,我們會先從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也就是生產力的提高和貨幣的產生看起:

這部分講到了主人公和自己的小夥伴是怎麼從創造資本開始,一步步提高生產力的,將自己從隻能解決溫飽的單一勞動中解放出來。

《小島經濟學》第一部分(第一章-第四章)

生產力提高:個人財富怎麼積累?

一、經濟是如何產生的?

在一個小島上,島上所有的人都滿足於現狀——生產多少消費多少的情況下,我們的主人公艾伯第一個打破了現狀,開始嘗試創造出資本——漁網。

要知道對於這個小島來說,創造漁網絕對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因為冇有人做過,他需要承擔風險。

但是為了將來可以消費更多的產品(捕到更多魚),主人公選擇暫時延遲消費(吃魚),冒著既餓肚子又無法獲得資本(捕魚器無法使用)的風險,創造出了小島的第一項資本。

到這裡,我們總結第一個基本原則:消費不足,敢於冒險!

消費不足,為了創造資本(漁網),主人公艾伯放棄了當天的捕魚,冇有了消費;

冒險,第一個嘗試做捕魚器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做出來的捕魚器是否有用。

在經濟學術語中,資本指的是一種設備,這種設備的意義在於利於設備建設和製造其他需要的東西。

而捕魚器隻有帶來更多的魚,才能體現它的價值。

二、財富是如何增長的?

捕魚器的產生,帶來的連鎖反應就是艾伯提高了整個小島的生產力。

生產力提高之後,之前生產和消費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艾伯擁有了小島第一筆儲蓄,作為食物的魚有存糧了,艾伯也成為這個小島的第一個企業家,對自己的時間有了掌控力。

擁有了儲蓄之後,艾伯處理儲蓄的方式就有了5種不同選擇:

1.存起來,可以應對以後的不時之需;

2.消費掉,及時享樂,獲得更大的滿足;

3.借出去,用以收穫利息;

4.用作投資,用以獲得投資收益;

5.將上述5種結合。

這5種選擇取決於個人對風險和收益的偏好,不同的選擇對應了不同的風險和收益。

總結第二個基本原則:消費的增長來源於經濟的增長。

追求更多是人類的本性,不管已經擁有什麼,我們總是想要更多,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後,就會產生更高等級的需求。

艾伯和他的朋友貝克以及查理成功提高了生產力,有了多餘的魚,他們可以比以前多吃魚,消費增長了,但本質上說,吃的魚多了,是生產力提高帶來的,因此隻有增加供給才能切實滿足人民更多的需求。

三、信貸業務的產生

由於小島上有了儲蓄,艾伯處理儲蓄的其中一種做法——“借出去”,帶來了信貸的產生。

作為第一個擁有儲蓄的艾伯,他可以貸款給彆人,幫助他們創造自己的資本(捕魚器),同時收取利息,這就是商業貸款,也可以選擇其他的貸款方式。

比如消費貸款和應急貸款,即未來貝克和查理還給他的魚不是通過他們自己的捕魚器帶來的,而是通過節食,某幾天不吃魚還上的,相當於提前消費掉;

如果這個提前消費是由於參與捕魚之外的休閒活動帶來的,那麼就屬於消費貸款;

而如果是由於生病短期內喪失勞動力帶來的,那麼就屬於應急貸款。

剛一開始,這種信貸行為是在儲蓄人和借款人之間產生的,之後慢慢出現了外部力量,比如政府乾預,他們以各種理由鼓勵或要求儲蓄者借出款項,而不考慮實際還款的可能性,這時候儲蓄者難免要承受較大損失。

如果艾伯被迫向外貸款,而他又認為風險較高,那麼他一開始就不願意這樣做,被外部力量乾預之下,他就會開始不再那麼努力工作,或者不再犧牲那麼多去儲蓄了。

政府介入儲蓄者和借款人之間采取的強製手段將借款的原因與結果割裂了,使得儲蓄的分配效率變得低下。

總結第三個基本原則:貸款總額會受到儲蓄總量的製約,不可能無限製地“擴大信貸”。

在我們的故事中,主人公艾伯合法地借出的魚不會多於自己所儲存的魚,島上的貸款總額會受到島上儲存的魚總量的製約,因此在發放貸款之前必須先積累儲蓄,信貸市場上有效運作所需要的是有意願出借儲蓄的借款人。

四、經濟是如何發展的?

當艾伯和他的朋友們都擁有了捕魚器之後,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升,他們集合三個人的力量,創造出了更大的捕魚器,島上儲蓄迅速增加。

他們三個人也都能騰出手來實施其他的計劃,這類似於人類社會在農業發展之後所發生的變化:

即隻有當我們能生產出額外的食物時,纔有時間做其他的事情。

這時候就出現了產業的分工,也就是我們故事中,查理製作衝浪板,開創了新式休閒活動,艾伯創立服裝公司,為其他人提供服飾,貝克著手解決交通問題,設計第一條獨木舟和第一輛手推車。

第四個基本原則:儲蓄不隻是提高個人消費能力的手段,還是防止經濟受到意外因素影響的重要緩衝器。

凱恩斯主義認為儲蓄對發展不利,因為妨礙了貨幣循環、降低了消費,這也是大多數經濟學家的看法,很多政策製定者也采用了這一說法。

但他們的底層邏輯在於認為消費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我們前麵也分析過了,吃的魚多了,是生產力提高帶來的,因此隻有增加供給才能切實滿足人民更多的需求。

入不敷出在自給自足的經濟中無法做到,但現代社會中,印鈔機似乎擁有無限魔力,掩蓋了消費不能超過產能、借款不能超過存款的這一事實。

但實際上儲蓄創造了資本,資本使生產擴大成為可能,而消費隻是我們用來衡量生產的尺度,儲蓄比消費更有實際意義。

冇有生產,也就冇有東西可供消費。

五、總結

從這部分內容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作者的三個主要觀點:

第一,促進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是生產,而不是消費;

第二,個人財富的增長並不可恥,他的財富之所以增長,說明他提供了價值;

第三,如果要改善經濟,需要儲蓄,而不是消費,消費隻會讓人活在虛假的繁榮裡,而儲蓄能夠創造擴大生產的資本。

對應到咱們自己的財富增長,可以借鑒的經驗就是:

第一:想辦法開源

結合自身情況,思考怎麼能獲得更多的收入,比如找個適合自己的副業、通過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自己的空餘時間等。

第二:提高自己的價值

可以是自己本職工作能力,爭取升職加薪;也可以是學習考證,增加自己在行業內的專業能力;或者通過學習理財投資知識,增加自己的投資能力等增加自己能力圈。

第三:節流

花錢大手大腳下,就算有再多的收入,也存不下錢,所以節省的習慣非常重要。

可以用2個省錢的小技巧來存錢:

01.每次消費前,想一下這筆消費是不是剛需,如果不是就不要買了。

02.每個月的工資發下來,先存後用。

《小島經濟學》第二部分(第五章-第七章)

貨幣的產生解讀:錢是怎麼來的?

一、貨幣是如何產生的?

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小島可以養活更多的人,更多的人又促進了更加多樣化的經濟。

在這種相互作用之下,島上產生了很多職業,島上的食物和工具生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一部分人不用生產物質資料也能生存,服務業由此應運而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商業和服務業的不斷延伸,人們需要一種交換的媒介,可以支付給棚屋建築工人、大廚和衝浪教練等不直接捕魚的職業從業者作為報酬。

島上之前一直執行的是物物交換,但物物交換過程繁瑣、效率低下,無法適應日益複雜和多樣化的經濟活動。

為了改變雜亂無章的交換係統,島上需要新的交換物,這種交換物應該用來交換任何物品、能被所有人接受,即貨幣。

鑒於島上所有人都吃魚,魚被指定為貨幣,這樣所有的工資和價格都用魚進行計算,由於每人一天吃一條魚,魚的價值所有人都心中有數,島上的價格體係就和魚的真實價格有關。

二、效率和通貨緊縮

一個經濟體中,如果工人有所分工,隻做擅長的事,專精一項工作,結果一定比所有人都做同一種工作要好,分工可以增加產量,高產量又能提高生活水平。

假設每個島民放棄10條魚的收入才能造出一條獨木舟:

而達菲隻需要放棄8條,那他就可以以9條魚的價格將獨木舟賣掉,從中獲利,其他島民也可以通過購買達菲的獨木舟,而不是自己製造,省下1條魚。

假設9條魚的價格是一個相當高的價格,隻有富裕的島民纔買得起:

那麼當達菲造出了造船的專用工具,效率提高後,每條獨木舟的成本降低成4條魚,將售價從9條魚降低為6條魚,

那麼不但達菲自己的盈利增加了(從以前的1條變成了現在的2條),島民也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獨木舟,顧客群體也擴大了。

如果貨幣供應穩定,生產效率的提高就會促使價格下降。

但是,對通貨緊縮的完全妖魔化(還有對通貨膨脹的相對接受)是當今經濟學中最成功的宣傳策略。

雖然很多事實都證明,生產效率的提高,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但大家還是害怕通貨緊縮導致消費者停止消費。

事實卻並非如此,正如第一部分提到的那樣,起決定作用的並不是消費,而是生產,如果消費者不願意消費,刺激需求最好的辦法反而是讓物價降到更合理的水平。

三、儲蓄是怎麼來的?

第一部分中我們講到過信貸業務的產生:

邁克斯觀察到周圍有鄰居被借魚者欺騙,發現了人們在借出積蓄上具有安全、儲存等需求,他建立了一個很大的儲藏室,不但可以調節溫濕度,還雇傭了強壯的看守,這就是“銀行”。

作為一個真正的企業家,邁克斯明白儲蓄的價值,他利用鄰居的儲蓄放貸,所獲得的利潤一部分作為儲戶利息和看守人員的工資,剩下的就是他自己的利潤了。

要做到順利開展儲蓄和放貸業務,邁克斯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必須保證貸款業務盈利,也就是說必須仔細甄選合適的借款人,認真收取利息,並在對方無法償還時取消抵押品贖回權。

第二,要定期向儲戶支付利息,讓他們高興,留住存款。

第三,需要吸引更多儲戶和存款,維持整個係統的運轉。

邁克斯的個人利益與銀行經營狀況密切相關,他決定存款和貸款的利率。

但掌控了利率製定權,也無法掌控整體的利潤,它會隨著市場變化產生波動。

當生產率大幅提高,存魚量大大增加,存款也就比較多,銀行會主動降低貸款利率,此時銀行承受損失的能力較強,健康的經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此時貸款利率比較低,存款利率也低,從而抑製儲蓄。

當存魚減少,邁克斯放貸就會開始變得謹慎,為抵消高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就會向借款人收取更高的利率,並提高存款利率來刺激儲蓄。

由於邁克斯需要不斷向儲戶支付利息,往往會避免發放違約風險較高的貸款。

但有些儲戶甘願為了高回報承擔高風險,這也產生了一個新的聯合投資組織,曼尼從那些對銀行存款利率不滿意的儲戶那募集存魚,再投入到這些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中去。

這些項目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敗了。

最終邁克斯成了保守投資者的選擇,而曼尼專門為冒險者提供服務。

四、貿易的發展

隨著島上的經濟發展,儲蓄的增加變得可以支撐自來水廠這樣投資額巨大的項目,這類基礎設施的建造進一步催生了新的產業,提高了生產效率,全社會的生活水平隨之提高,出口船票的能力也增強了。

島上的探險者和其他島嶼產生了聯絡,貿易得到了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分工逐步擴大化。

有些島嶼通常會有一些產品相對過剩,而彆的島嶼剛好缺乏,每個人、每個國家或者島嶼都利用自己的優勢實現利益最大化。

五、總結

從這部分內容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作者的三個主要觀點:

第一,在複雜和多樣化的經濟活動下,貨幣應運而生,最早的貨幣也是一種商品,這種商品是人們可以廣泛接受的、方便計算的物品;

第二,分工可以增加產量,高產量又能提高生活水平,如果貨幣供應穩定,生產效率的提高就會促使價格下降,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廣泛的貿易甚至國際貿易;

第三,大規模的開展儲蓄和放貸業務,保證存款和貸款的安全,因此產生了銀行,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需求造就了風險投資基金。

第四,與通貨緊縮相對的就是通貨膨脹,溫和的通貨膨脹會人為的導致經濟繁榮。

嚴重的通貨膨脹會給整個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的危機。

最常見的就包括突發性商品搶購、擠兌銀行風潮,更不用說當形勢繼續惡化,國民生活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時造成政治動盪了。

對應到咱們的財富增長,可以借鑒的經驗是:

第一,社會分工

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分工越來越細緻,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有利於提升效率。

就拿理財來說,以往需要自己收集資料、攢經驗,還得自行分辨真偽、判斷有效性;

現在通過長,投可以相對係統的學習,構建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投資的底層邏輯,幫大家節省了自己時間。

第二,保障本金安全

目前市場上投資品眾多,有低風險的,高風險的投資品,還有信用卡、花唄、貸款等這樣的提前消費等。

每一筆資金使用前,先瞭解具體是什麼?值不值得投資?再結合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有選擇的參與。

保證自己能還的錢,能承擔這個投資品的風險。

第三,對抗通貨膨脹

通過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投資能力,減緩通貨膨脹對個人資產的影響。

巴菲特說過“通貨膨脹是投資者最大的敵人”,通貨膨脹已經成為個人資產保值的最大問題。

而經濟學家和政府都是偏向於整個社會經濟保持適當的通貨膨脹的,即每年的物價上漲率在2.5%以下,也就是說我們要想不受通貨膨脹影響,每年的投資收益至少得超過2.5%,銀行存款是無法做到的,我們需要理財投資。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就需要我們不斷增加投資的能力,做好資產配置,讓個人資產保值升值,儘可能避免因通貨膨脹造成的財富損失。

-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