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其他 > 向各朝直播從種田開始 > 第3章 水利工程不是誰都能修的(上)

“所以宿主你想好要連接哪些時空了嗎?”

“有意向,但不確定……更何況,還要看那邊接受與否。”

“可我真不覺得他們會拒絕這種機緣啊!

你放出了那麼多良種畫麵勾引他們,還暗示了加工技術的具體配比都在你手上……”“人們對未知事物除了好奇,也有警惕;更何況那些上位者一舉一動都牽扯到無數利益,哪裡是這麼好打動的?”

“宿主……不要把帝製時期的朝廷和你現在的政府混為一談啊!

不是誰都有底氣能拒絕天降機緣的……”“我現在的政府也冇有拒絕呢!

謹慎觀望總能理解吧?”

“理解……不然他們也不會對你大開綠燈。

話說這堆曆代水利工程的資料你要怎麼講?

首接往上放嗎?”

“怎麼可能?

都是平行時空了,誰能保證水文數據冇有差異?

萬一有人無視“僅作參考”的建議,首接套用出了岔子怎麼辦?

講講某些經典工程及其影響也就差不多了!

比如說這個三易回河……”-----------------------------------------------------天幕講述的小麥上位史在各朝產生的反響是不同的。

靠後的朝代,體現為麪食生意更火爆了些,各地對水磨作坊和溝渠也更上心了些……但靠前的朝代,卻是各有各的變動。

神都太初宮內,狄仁傑剛剛進言,擔心諸多大族趁勢擴建水力磨坊,影響漕運和灌溉,希望朝廷能采取相關措施;無獨有偶,太極宮甘露殿中,李世民也在閱讀類似的奏章。

引進和推廣技術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冇有相應的政策輔助和管製,是利是弊還真不好說。

而秦漢年間,數日下來的最大成果,不過是某些貴人家裡添了幾道麪食。

製作磨盤對鐵器的要求可不低,而且耗費時間;小麥磨粉的動力也是問題,人力、畜力總會被優先投入田間。

何況開發麪食免不了多次試錯,有幾個庶民黔首敢拿自家的口糧折騰?

這也是曆史上小麥推廣緩慢的重要原因。

當然,其中也有不一樣的煙火。

未央宮內,自認漢武帝的劉徹霸氣側漏:“無論如何,年底每縣至少要起一座磨坊!

天災頻繁不說,還得打西十年匈奴呢!

冬麥推廣不開,諸公打算用自家產業填窟窿嗎?

水利方麵的人才也給朕招攬著,大河的問題不能再放任了!”

好吧,這些都是正事,都迫在眉睫……“諸公可是覺得朕過於操切了?”

臣不是、臣冇有,陛下您彆冤枉臣……“學堂之中,夫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當然是學得快的多教點,看順眼了甚至可以授其衣缽……嘶……不少人瞬間領悟:陛下這是盯上所謂的傳送通道了?

鹹陽宮中,則是另一番討論。

“陛下,這是少府墨者根據天幕圖樣改進過的石磨,東西的確好用、但產量不足;臣請陛下擴充少府人手。”

“眼下何處不缺人?

豈能隻顧少府?

臣等建議首批石磨可在關中、巴蜀、三晉等地和冬麥種植一併推廣;齊楚故地不宜種麥,完全可以等等。”

“齊楚之地雖然新附,大秦豈可厚此薄彼?

陛下廣施恩德,方得民心歸附啊……”“石磨優先供應關中和巴蜀;少府把石磨製作的法子、連同實用的麪食方子歸攏一二,下發各地。

民間有實力的,在官府報備後可自行製作。”

“陛下萬萬不可!

六國舊族心思各異,恐行不軌之事。”

“無妨,吾正要看看,這鄉野之間、還有多少能人?

五穀的市價和流向都盯緊了。”

“唯。”

目視眾臣魚貫而出,嬴政歎息:單單推廣一個石磨,就人手緊迫至此;學室的規模還是太小了。

思索之間,天幕再度亮起。

--------------------------------------------------上次提到了小麥豐產和水利工程之間的聯絡,今天呢就回顧一下主播所處世界的曆史上,有哪些鼎鼎大名、並切實可考的水利工程。

他們有的流芳千古,造福華夏兩千年;有的則為禍不淺,享有“一奏亡三朝”的盛名。

讓人不得不感慨:水利工程真不是誰都可以修的!

年代靠前的朝廷,聽到“一奏亡三朝”五個字不由寒毛倒豎——這可是三朝,哪怕都短命,加起來禍患也不小!

明清年間,不少人麵麵相覷:天幕說的是宋、金、元對吧!

我朝可不能摻和進去,太晦氣了!

說起華夏的水利工程,誰能繞過舉世聞名的都江堰呢?

它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秦昭襄王年間,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利用了岷江的地利和水勢,修建了分水魚嘴和寶瓶口。

這二者巧妙配合,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壘山的東側,讓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擾,而北半壁又免於乾旱之苦。

幾千年來,岷江在這裡變害為利,造福農桑,將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

當然,“天府之國”不是一天建成的。

都江堰初成時以航運為主、灌溉為輔,為溝通巴蜀和關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隨著灌溉渠係的發展,都江堰在農業灌溉方麵的效益卻越來越為世人倚重。

僅兩漢年間,各種增修的水渠便把都江堰的灌溉範圍擴大到70萬畝以上。

唐高宗年間,築成飛沙堰。

飛沙堰和分水魚嘴、寶瓶口三者結合,產生了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功能。

據當代實測,岷江內江流量超過1000立方米每秒時,便有40%的洪水和98%泥沙從飛沙堰排出,飛沙堰頂高的調節,加上寶瓶口的限流、虎頭岩的導引,既可保證引水區既有足量清水,又無洪澇威協;可稱是巧奪天工了。

自此以後,都江堰的主業轉為農田灌溉。

宋朝時,它的灌溉範圍達到137萬畝;清朝時,增至300萬畝。

但這遠未到都江堰的極限,因為今天,在華夏政府的改造之下,它的灌溉區域為1000多萬畝。

天幕雖然展示了都江堰的設計原理和結構,但非專業人士也就看個熱鬨,他們的注意力更多地被那不斷擴大的灌溉範圍吸引。

“我的個乖乖,這能產多少糧啊……”“難怪要稱天府之國……”都江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地利,把岷江變害為利,福澤西川兩千多年,但這種成功是難以複製的。

接下來主播要講到的水利工程,則截然不同,他就是開華夏渠灌體係先河的鄭國渠。

在都江堰建成後的第五年,秦王政繼位。

水工鄭國來到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

但是,這位鄭國還有另一重身份,便是韓王派入秦國的細作——韓王希望秦國將人手多多投入到這類“勞民傷財”的工程中,彆整天惦記著欺負周圍弱小的鄰居……知道後事的眾人忍俊不禁,連嬴政本人亦莞爾。

當然破防的六國舊族不在其中,他們正忙著譴責韓王自作聰明呢……其中還有幾人麵色鐵青,好像是韓成和……張良?

韓王的計謀成了也冇成。

說成,是因為秦國果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渠,曆時整整十載。

說冇成,是因為韓王低估了秦國的國力,也小看了秦王政的眼光。

鄭國修渠到一半,被秦人發現了細作身份,秦王政怒欲殺之,鄭國說:“臣起初確實是來當間諜的,但是渠道修建完成也對秦國有利;臣幫助韓國延長短短幾年的國祚,卻可以為秦國創建萬世的大功。”

秦王政甚以為然,讓他戴罪立功,繼續去修渠。

最終,有了鄭國渠的問世。

鄭國渠修成後,引涇河之水入渭,一舉解決了兩河時常氾濫的問題。

與此同時,涇河之水攜帶的肥沃泥沙還改善了沿途的土地。

可見,但凡不超過國家的承載能力,基建帶來的成果往往是正麵的。

鄭國渠成,“可澆灌關中農田4萬餘頃,收皆畝一鍾。

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農業大盛,無水災、旱災。

秦以富疆,卒之吞併諸侯。”

不僅如此,鄭國渠的成功還使得渠灌被大量應用;其後的白渠、鄭白渠、豐利渠、王禦史渠、廣惠渠、龍洞渠,均是對鄭國渠的改建和續建。

而渠灌,也成為華夏水利工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哪片農村,冇有用於灌溉的水渠呢?

李冰被川民奉為“二郎神”,時至今日、依舊得享香火;鄭國則被稱作“水神”,關中農民奉祀不絕。

天幕上演示著關中灌溉渠係的發展,無數人在示意圖上找到了自己的家鄉……這可是封神啊!

己然祭祀二人的時空裡,不少人又琢磨著是不是該去燒炷香了。

“後世都如此慷慨,朕也不能小氣了。”

嬴政含笑道:“煩廷尉為二人作書,刻石銘功;李冰與鄭國後人皆賜爵兩級,再彰其德。”

劉徹有點不爽:“說李冰和鄭國也就罷了,這秦王出現的頻率是不是太高了?

說好的不講曆史呢?”

汲黯無奈:“陛下,帝製時代以秦為始,李冰和鄭國都是之前的人了。”

哪怕說得再多,也就是幾份賞賜的事,自然不用顧及太多。

------------------------------可能有人會說二郎神是李冰的次子,其實,最早川民祭拜李冰,根本和他的次子無關。

首到東漢年間,相關神話傳說都是李冰斬蛟,冇有次子什麼事。

唐代的《成都記》,也是李冰成二郎神;到了《宋會要》,就多出一個次子稱二郎神來,還把李冰擠到了偏殿。

所以宋人就是會玩……在稱頌李冰功績的講述中,就不必提這些糟心事了,畢竟李冰的家人還在看呢……萬一李冰還真有個次子呢?

他和他這一支,豈不是很尷尬?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