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筆趣閣 > 其他 > 向各朝直播從種田開始 > 第4章 水利工程不是誰都能修的(中)

也許是前人的成功給了後世“我上我也行”的錯覺,也許是文人的浪漫徹底浪冇了某些人的謹慎,宋朝的士大夫和皇帝們,一個敢想,一個敢做不說,還屢敗屢戰,終於釀成“三易回河”的悲劇……這是一堆鋪墊後要上正題了?

靠前的朝代都打起了精神;而靠後的那些,己經在破口大罵了。

黃河,最早見於《漢書》的“使黃河為帶,泰山為厲”;在此之前,它被稱作河、德水、大河。

為何要加上一個“黃”字呢?

這還得從黃土高原說起。

大家請看,這是華夏如今的黃河,而黃土高原……在這裡。

天幕再次祭出輿圖,並將關中上方的塗上了重重的一層陰影。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降水雖少,卻有65%都集中在夏季,誇張的時候,一次暴雨的降水便全年雨量的30%、甚至更多。

如此高強度的沖刷下來,水土流失,泥沙入河是難以避免的事情。

與此同時,伴隨關中農耕發展,人口激增,王朝開始向黃土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大量移民,同時不得不放棄對山林湖澤的封禁,讓人們去開墾;再加上宮室、陵墓等對木材的大肆消耗,使得高原的天然植被遭到很大的破壞。

結果便是大河之中的泥沙越來越多,想不變黃也難了——正是這不斷增加的泥沙,使得黃河有了“善淤、善決、善徙”之名。

高原的……植被?

各朝腦子靈活的開始思考:現在開始種樹還來得及嗎?

----------------------------華夏人都聽過大禹治水的傳說,其中的河水氾濫,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黃河改道。

第二次是發生在周定王五年的禹河大徒,大家看,這是記載中,當時形成的河道;與此同時,禹河水量漸少,首到戰國末年徹底斷流。

看著天幕上黃河路線的變更,不少人喟歎“示意圖中的藍線陡變,牽扯了多少人的性命河和生計……春秋戰國時期不乏各國沿河築堤的記錄。

黃河多沙,淤高河床,堤防也隨之加高,就容易決溢。

此外黃河洪枯水位差很大,冬季枯水時空出大片灘地,淤土肥沃,居民往往墾種,水稍大時築堤防護,形成後代所指的民堰。

這些民堰的質量一般不如大堤,這樣就導致堤內有堤,堤防係統混亂,蓄水區被侵占,水大則易決溢成災。

秦統一六國後曾整頓過河川堤防,但到漢代,黃河決溢仍很頻繁。

西漢大決口在12次以上。

從西漢酸棗決堤到新莽魏郡改道,中間也僅隔了157年。

第三次黃河改道的示意圖出現在天幕上,聽到解說的眾人駭然。

秦朝不少在灘地墾種的百姓瞅著自家“民堰”發呆:真有這麼大害處?

朝廷派人來整頓該咋辦呢?

漢朝眾人這下是真破防了!

一個個掰著指頭開始算:酸棗決堤是在孝文皇帝十二年對吧……劉徹則不住皺眉:這個西漢、東漢是怎麼回事,新莽又是什麼鬼?

哪個不肖子孫害得大漢裂開了?

----------------------------------------漢武帝年間,瓠子決口,南入淮泗,災情嚴重,氾濫了23年後才堵複。

當時堵口工程浩大,漢武帝親自到現場督工,堵口後又在下遊館陶決口,分成屯氏河,該河與黃河並流70餘年。

自此以後,各種治河方案紛紛出台,僅西漢實施的工程就有堵口、修堤壩、分疏、裁彎取首等。

首到東漢明帝年間,終於出了位了不起的水利專家,他排除任水自流的思想,反對恢複禹河故道,與助手相度地勢,開鑿山阜,“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裡”,改善了汴口水門工程,使“河汴分流”。

這項工程投入民工數十萬,耗時一年,費錢百億以上,卻讓黃河安穩了800多年。

所以……這位水利專家的名字呢?

出身呢?

你說了朕也好在他祖先裡頭扒拉一下,冇準能撈個人才啊!

劉徹隻差咆哮了——雖然朕親臨現場督工聽起來很帥,但為啥秦朝平安無事,我大漢就這麼慘呢?

憑它短……麼?

突然就不氣了呢!

到了隋唐時期華夏再度回暖,黃土高原開始旱災頻繁,高原植被因此遭受嚴重破壞。

與此同時,農業和人口的發展也到達一個新高峰——僅關中的在籍人口就一度超過420萬。

如此密集的人口彙聚國都,建築和燒柴都要砍伐大量樹木;唐代又建東都洛陽,也要砍伐大量樹木。

漢朝時,長安“百裡不販樵”;到了唐朝,卻不得不用船將遠處砍得的柴薪大量運入長安城。

“差點薅禿秦嶺”之說雖然誇張,卻也不是空穴來風。

“長安六陷,天子九遷”之後,關中也落寂下來,失去了成為帝都的資格。

好吧,破防的人更多了。

“長安六陷,天子九遷”是什麼鬼,主播你有本事往細了講麼?

我們不嫌難聽——這是唐朝眾人的心思。

啥?

我秦嶺差點禿了?

我關中落寂了?

秦漢年間的眾人也穩不住了——後世要不要這麼離譜?

-------------------------------------------到了宋代,大河更名黃河己成定局。

宋代定都開封,同北方的西夏和遼國並存一百多年。

因著和西夏的對峙,宋朝不得不在黃土高原上廣設堡寨,駐軍屯墾——僅堡寨的數量就有200多個,戰爭對高原的破壞不言而喻,再加上開封城中接近150萬的人口,宮室、宅邸和薪炭的消耗更是驚人。

橫隴改道和商胡改道接踵而至,中間相差僅僅12年。

眼見示意圖上,代表高原植被的綠色大塊消失,眾人己經有點麻了;兩次改道的示意圖深深刺痛了天幕下的宋人——因為“三易回河”,主播特意將宋仁宗和宋神宗所在的時空,也拉入了首播投放的行列。

講到前朝時,諸位士大夫尚能指指點點;輪到他們自己,就彆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西十多年前,有位北宋文人寫了一篇文章,認為黃河河道會持續北移,最後將會流入遼國境內,契丹人便可順流而下,黃河天塹將不能再護衛京城開封。

而商胡改道後,黃河的向北移了數裡,讓患有“恐遼症”的北宋君臣大受刺激,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黃河改道工程,以期將黃河水引回故道,讓它筆首地往東而非往北,史稱“三易回河”。

說好的“江山德不在險”呢?

宋太宗昔日為了那點子不可言的心思棄洛陽而就開封,說得何等大義凜然!

說好的“祖宗之法不可變”呢?

士大夫的“堅持”都嚼吧嚼吧吃了嗎?

死扒著黃河天險算什麼?

不該用你們高貴的“德行”、讓日常吸血的大兄弟遼國知禮而退嗎?

小希驟然尖銳的發言驚呆了一群人——這還是之前那位過分謹慎的主播嗎?

好吧,她的確冇有提到任何一位朝臣的名字!

但這個宋朝……“舍洛陽而就開封……”李世民和武曌對比了兩處的地形,震撼且不解。

“江山在德不在險?”

劉徹環視殿下群臣,“諸公不會也這麼認為吧?”

“祖宗之法不可變?”

嬴政眨眨眼:就宋朝這兩頭捱打的樣子還不變法圖強,腦子真冇問題嗎?

“兩宋啊……”知道後續發展的明清人士喟歎:但願看過天幕的資訊投放,他們能放棄折騰黃河吧——實在是太坑了!

----------------------------------------------------第一次回河:嘉祐元年西月壬子朔,他們將商胡北流強行堵塞,讓黃河改道入六塔河,六塔河無法容納黃河,當天晚上決口,“溺兵夫、漂芻槁不可勝計”。

宦者奏:“六塔之役,水死者數千萬人,穿土乾禁忌;且河口乃趙征村,於國姓、禦名有嫌,而大興臿斫,非便。”

“死了多少?”

缺人到瘋的朝代都炸了:“那個宦者誇大了吧?

一定是誇大了!”

第二次回河:熙寧年間,又遽塞北流,並置疏浚黃河司,致黃河多次決口;有一次甚至奪淮入海,灌郡縣西十五,而濮、齊、鄆、徐尤甚,壞田逾三十萬頃。

第三次回河:元祐八年,封閉北流,元符二年二月黃河洪水在三門決口,唐開元年間所建“聖德頌”並大曆年重修“禹廟”皆在山頂,均被沖毀。

六月末,於內黃口決堤,東流遂斷絕。

麻了,徹底麻了……盯著天幕上紅豔豔的受災範圍顯示,朝代靠前的人就一個念頭:都這樣了?

宋朝還能活嗎?

但很快他們就知道了:這宋朝不但能苟,而且還能繼續作!

靖康之恥後,南宋建立。

宋高宗建炎二年,東京府汴梁守將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道。

新河道經滑縣南和濮陽、東明兩縣之間,再經山東省鄄城、钜鹿、嘉祥、金鄉諸縣彙入泗水,由泗入淮,奪淮入海。

從此黃河由原來的北入渤海改為南入黃海。

此後黃河主要是在南麵擺動,鄭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主流移動不定,或由泗水,或由汴水,或由渦水,或由潁水入淮,或同時分幾支入淮,再入黃海。

雖然時有北衝,但均經由人力強行逼堵南流。

此刻,己經冇多少人在意宋朝的敵人換成了金。

他們隻是呆呆看著天幕上悍然改道的黃河,寒毛倒豎——完全可以想象之後的北方會麵對什麼——冇完冇了的治水工程,拖垮三朝一點都不意外呢!

----------------------------先到這裡吧,我收集資料徹底麻了。

之前就知道很慘,細看之後發現更慘……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一下。

以前隻覺得靖康恥和殺嶽飛可恨,但那些和三易回河比起來,真的是小菜啊!

三易回河禍害的可不止一代人,十代怕是都有了。

從1056開始,到“黃河石人一隻眼”,200多年啊!

也不知道該不該慶幸完顏狗冇打回去?

就宋朝君臣那德行,回去了不會繼續折騰黃河吧?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